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应该说,作为地方党报,其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不能浅薄、庸俗;而有限的地域范围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社会新闻的数量上取胜,必须在其它方面深入挖掘。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应成为地方党报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杨光 《记者摇篮》2009,(5):39-39,67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曰前的社会发展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向纵深发展的良机,但是我国的新闻行业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记者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和新闻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在如何行使手中的新闻“权力”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3.
党报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社会新闻。在目前,党报报道时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闻,而把社会新闻“送”给了晚报、都市报、生活报等,这种情况要有所改变。从两个角度看,无论是从读者的关注度,还是从党报自身的发展,社会新闻都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走回党报的版面上。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  相似文献   

4.
增加社会新闻,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给社会新闻以一定的地位,这无疑是新闻改革的一项要求。那种把社会新闻划入“资产阶级新闻”范畴,或者认为不登大雅之堂,可有可无的看法,显然已成为应该改变的旧的传统观念。现在,打开各地的报纸,不难发现,社会新闻已经引起相当的重视了。什么是社会新闻?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体可以这样说,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上海  相似文献   

5.
制作标题,是一项艰苦的思想劳动,这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在制作标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捉住“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指一篇新闻报道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它或者是最新鲜的,或者是最重要的,或者是鲜为人知的,或者是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如果捉住了“新闻眼”,标题就有了新闻性,就能吸引读者。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6.
“媒体侵权”是大众传媒经常遇到的纠纷.目前,新闻视角的不断扩大和报道题材的深入挖掘,新闻报道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使“新闻侵权”或者“媒体侵权”这一问题不断发生.笔者就一则案例探讨新闻媒体的侵权问题,以及新闻采访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并对新闻侵权主体的如何确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然而,这些年做编辑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稿件,当然其中不乏“精品”,但有一些稿件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或者罗列事实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或者抛开事实,记者迫不及待地自己站出来说话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毛病出在不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者是新闻单位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是我国新闻摄影学科带头人蒋齐生和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分析总结了中外现代新闻传播手段概括出来的新的办报思路,并得到1990年全国首届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的认可。 但是,在这些年的办报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新闻图片作用,或者只将其作为陪衬、点缀和装饰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以文为主、重文轻图的模式。这是有其历史的、物质的、观念的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等方面的原因的。现在,时代前进了,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电子图像时代,人们无论自觉或者被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图像;我们的报纸面临着电视的强烈冲击,读者读报的兴趣和心理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被重新提到突出的位置,将势不可当地改造新闻传播载体。以满足新闻受众多向多维的精神需求。强化形象新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13.
王丽 《青年记者》2003,(9):26-26
“新闻由头”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政府的网络舆论导向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以往,在网络上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政府通常采取“堵截法”或者“模糊法”,很多事件都以不了了之或者毫无音讯终结。这是政府为了安稳民心,确保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所采取的较为快速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大要素,但在新闻实践中,不少媒体或是误读了这一理论,或者是对“接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我也赞成,任何“合理想象”,或者缩小、或者夸大,移花接木,胡编乱造,都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都会损害新闻的价值。但是,我们能否说,凡是真实的新闻,都具有新闻价值,或者都能起到它的社会效应呢?不一定。所以,我又不完全赞成“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命题。因为它在表述上不完整、不准确。何以见得?不妨举一个例子。最近,在一家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刘市长治赖人》的通讯,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的市长清正廉洁,敢于碰硬,依法整治一批无事生非、为非作歹、横行乡里的无赖之徒的事迹。这本是一篇好通讯,但就在这篇好通讯的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1987年底,山西省  相似文献   

17.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8.
谭丽莎 《新闻界》2004,(2):80-80
什么是“运作新闻”?顾名思义,即是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不是像正常的新闻那样,是记者从社会生活中所发现和采写的;而是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专门策划、制作出来的。“运作新闻”经常出现在激烈的商战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某些公关公司收取了企业的钱,然后制作出赞美、吹捧该企业的新闻;或者是攻击、打压其竞争对手的新闻,拿到媒体上去公开发表,通过新闻媒介的舆论力量.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特色是媒体的生命力。媒体特色越突出,新闻魅力越显现。没有特色的媒体,或者碌碌无为,或者在竞争中被淘汰。但媒体的特色在哪?转载或者抄袭,或者靠二手材料整理出来的东西显然没味道,原创的新闻才最有“味”!从大众报业集团近两年来搞的原创新闻大赛的效果来看,媒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原创性上:“原创新闻”提升着各家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半岛都市报来说,大量原创新闻的涌现,使得报纸更有看头了,更有影响力了,更受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