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于中国人来说,GDP总量则未必那么重要,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中国的日子要自己好好过,而不是过给别人看。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应该避免被"老大"心态所误导。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21世纪谁主沉浮?这一直是被全球媒体热炒的话题。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则占据了这一话题的中心地位。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否将主宰世界?中美能否在这场大国崛起的博弈中避免冲突?中国究竟是在被"唱低",还是在被"捧杀"?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基于对中国发展的展望,对美国的估价也同样  相似文献   

2.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曦 《今传媒》2014,(7):75-76,96
中国译制片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而如今,伴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后期技术和电影画面的重视,电影的语言和配音被逐渐"冷落",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便利下载和资源点供应促使人们对"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到了墙角。学者们对此分执对立观点,有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有认为译制片必死,即使作为特殊门类保留也会失去市场价值。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日,网络涌起了一批译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根",且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单一的译制电影模式。笔者试图从"网配"这个角度,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译制艺术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李栋 《传媒》2014,(19)
正《大众电影》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承载了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与希望,多年的精品化发展之路奠定了其深厚的品牌底蕴。今年3月,《大众电影》全新改版,在京举办改版及全媒体产品品牌发布会,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以期发76万册的成绩傲居同类杂志首席位置。大众电影杂志社副社长廖敏谦虚地表示:"我们依然处在‘逆势起航’的阶段,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严峻。"《大众电影》在沉寂多年后,一出手就"稳、准、狠"地打开电影类杂志的市场大门,究竟靠的是什么?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花样迭出的"贺岁片"电影、"新春音乐会"已不再陌生,细心的人会发现,2001年春节文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贺岁书.其中较有影响的,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在家贺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夜饭>,中国邮电出版社和童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世纪儿童大礼包>等,分别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贺岁书.看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搭乘贺岁便车,盯上了节假日市场.那么,"贺岁书"现象的出现,对出版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文艺电影"与"艺术电影" 我们常将一些艺术性较强、带有诗意色彩或文学韵味的影片称为文艺电影,如<立春>、<这儿是香格里拉>、<滚滚红尘>、<周渔的火车>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艺电影或者文艺片?它的内涵是什么?在任何一本中外的电影词典或相关学术专著中都查不到有关的资料,而事实上"文艺电影"这个说法根本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提到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美国对华经济和军事援助.实际战时中美两国间还蜿蜒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纽带.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实施了文化援助计划,其中的子计划之一便是邀请中国学者赴美考察.中国陆续派出四批学者赴美考察,皆取得显著的成就.纵观中美文化关系史上的人员交流,不同的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本文将综合分析1943-1946年赴美考察的四批学者,探究战时美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在“入世”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个一向为国人关注的问题一下子成了中国新闻界报道的焦点。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国“入世”问题时究竟应该把握什么原则?报道中应侧重哪些方面的内容?避免哪些误区?就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或许对于从事相关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不无裨益。 应该把握的原则 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已经持续了13年。13年的艰辛谈判深刻地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130亿元.然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中国电影在繁荣数据的背后,其真实的海外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其国际传播效果到底怎样?中国的电影创作如何能够在立足于本土的同时又放眼于世界?带着这样的思考与疑问,本着严谨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态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AICCC)以建构"第三极文化"为根本宗旨,首开先河,在2011年发起了面向海外观众的"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调研.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对学术腐败的普遍指责与声讨中,无不涉及到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生态问题:学术编辑的职业化是不是个问题?职业化了要不要学者化?学者化了能不能中心化?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实际上也就是职业化的学术编辑究竟应当如何作为才能实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学术性内核与创造性活力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有赖于对"编辑学者化"这一口号的积极倡导,也有赖于对"编辑中心化"这一新的发展态势的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11.
倪金节 《报林求索》2012,(10):90-93
<正>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是会引来"赔本赚吆喝"的噪音。万达鲸吞AMC的代价可谓不菲,成本收益究竟如何就显得比较扎眼。今年2月,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就原本每年引进20部电影的基础上增加14部IMAX或3D电影,这意味着中国观众将看到更多的美国电影。而美国电影票房分账也因此从13%提高到25%。于是,人们惊呼中国电影业"狼来了"。三个月之后,万达在占领中国影院市场之后,准备开始占领美国的影院发行市场——万达院线以3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数据剖析了中美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初期的表现,得出2008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波动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都不能简单归因于"口红效应",金融危机对中、美两国电影市场的冲击程度需要继续观察,最后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电影市场发展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创造小成本青春爱情电影奇迹,至此之后,以《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青春爱情片便一直活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这些电影中,有些好评不断,创造票房神话;有些则被网友痛批,被称为"烂片"。那么,当今国产青春爱情片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即《致青春》)为例,从内容核心、文化消费以及存在问题三方面,加以详述。  相似文献   

14.
由电视电影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决定投资5000万,在1999年内拍摄100部电视电影。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举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可是,对于什么是电视电影,乃至电视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尚未见到深人探讨。本文意在通过对电视电影的界定,来探讨电影形式的多姿多彩及未来前景。人们一般认为,所谓电视电影,是指为电视而拍的电影。也就是英语的“MoViemadeforTV”。这个表述相当含糊。首先,怎么拍才算是电影(究竟是用摄影机拍摄呢,还是用摄像机拍摄),这一点是不明确的。其次,观众所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究竟是电影呢,还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大片产出不断,累计票房增长迅猛.在大片盛行的同时,也不乏有《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黑马"出现,这样一批小众电影在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广受好评的小众文艺电影《冈仁波齐》,它的类型明确、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遇见"观众式宣发策略,这些成功因素对小众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汗血宝马"究竟是一种什么马?它真的能挥汗如血?日行千里?作为世界名马,我国古代《史记》中曾有记载,金庸在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中也曾有过描述,可它后来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呢?2002年6月17日,土库曼斯坦送给我国领导人的一匹"汗血宝马"被空运到天津,后转运至北京郊区育马中心…… 7月上旬,记者在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设在京郊的育马中心,隔栅栏远远看到了这匹"汗血宝马",阳光下,犹如身披光滑黑绸缎一样的它正撒开雪色的四蹄腾空跃驰。记者欲近前,被工作人员阻拦着告知:"目前,它正处在隔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儒学热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在当前引起人们对儒学的强烈兴趣?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儒学于当前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人类是信息动物吗?我们对信息的需求有没有极限?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信息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9.
选材的重点     
这篇消息向读者报告了一个书讯:美国学者的新著《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政策、问题和数字》已出版.在大批人员赴美留学的今天,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是消息用很大篇幅介绍该书作者的身份、经历和他对中美学术交流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写书过程中搜集了多少数据.至于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学生留美有什么见解,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总之有关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消息未作任何介绍.消息的后半部分则是介绍书中所引  相似文献   

20.
张开  石丹 《现代传播》2004,(1):81-84
近年来媒介素养一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地为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和研究.那么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中具有什么作用?它与传媒效果究竟是什么关系?本文将从媒体素养教育理论和媒介的传播效果两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