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报刊林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作为科技报,如何抢发独家科技新闻?尽快提高记者的科技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科技新闻是新闻中的晚字辈,入门不难,熟练也不易。你虽然写成了新闻,但没有科技内容,不是科技新闻无法发表在科技报上。因此说,写科技新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记者不喜欢写科技新闻,所以写不出多少科技新闻,有的记者想写科技新闻,又因为把握不住科技新闻的本源,新闻敏感性不强,抓不住科技新闻线索,也写不出科技新闻来,即  相似文献   

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但提起会议新闻,却存在“三头疼”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头疼是记者头疼,记者几乎每天泡在各种会上,对于会议这种获取新闻信息的形式几近麻木,基于这种状态,记者或许错过了很多获取新闻信息的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议内容的空洞和重复性。二头疼是编辑头疼,每天开编前会,  相似文献   

3.
刚刚从事新闻事业的青年记者往往朝气有余,经验不足,他们经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学校里学了这么多东西,怎么一参加工作用上的这么少啊?社会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到底哪些是新闻啊?一旦碰到新闻该从哪个角度切入?采访时遇到阻力怎么办?怎样才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记者?……一个个问号整天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  相似文献   

4.
王克勤 《青年记者》2012,(31):43-44,42
谈到记者的光荣,我不得不先说说记者的尊严。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这些年,记者权益遭到侵犯的事件愈演愈烈,记者被跨省抓捕、上网通缉、擅自扣押、殴打辱骂的事情时有发生。记者的采访报道权、舆论监督权及个人公民权利屡被伤害。从新闻队伍看,在许多记者殚精竭虑追寻真相、揭发黑幕的同时,也有些记者或者整天忙于做吹鼓手,或者热衷于软文写作,或者在不断炮制虚假新闻,有的甚至以新闻为手段进行敲诈勒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责任是负责真实地记录所见所闻的、具有新闻性的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则消息,只要记清楚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新闻五要素),如实地反映记者听看到的新事件,就算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了。 然而现实社会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信息(包括新闻背景资料)的提供者无意或出于某种动机或目的,展示给记者的只是新闻事件的一种貌似真实的表象,而隐蔽或剔除了其中的部分信息甚至是影响新闻受众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闻界有这么一位学者,始终辛勤耕耘在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园地上,先后出版了<新闻发现论>、<新闻记者论>、<新闻编辑论>、<新闻典型论>、<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战>等实用新闻学专著,并且发表了100多篇新闻论文和新闻工作评论,在新闻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他就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得者、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我国唯一的军事新闻学术核心期刊<军事记者>杂志的主编朱金平.  相似文献   

7.
董宁 《新闻实践》2005,(7):55-55
反映社情民意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目前深受观众欢迎。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民生新闻”类栏目极易走入几个误区,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栏目节目质量下降,使受众、政府都不满意。一、“角色”误区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受众把“民生新闻”类栏目的角色给置换了,“赋予”了它政府职能部门角色的含义。甚至有些时候,受众把这类栏目当作了能治百病的万能药,以为只要上了新闻或者记者来采访,事情就能立马得到解决。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受众常常把事情直接向新闻媒体求助、反映,而把相关部门搁到了一边。长此以往,“民生新闻”将陷于一种  相似文献   

8.
报刊在将越来越多的版面空间留给娱乐新闻的时候,我们却读到了越来越多的娱乐记者被打的新闻。去年以来频繁发生的剧组殴打记者事件.在中国娱乐新闻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从事件的恶劣程度、造成的后果之严重性上来说,更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精神     
吴万里 《新闻界》2001,(4):41-41
常读报常感受到记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敬业精神。比如有些记者业务能力并非很强,但其敬业精神能使其勤能补拙,也照样采写到不少新闻,有的甚至是常易被人疏漏的新闻。比如上海新民晚报女记者邵宁已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记者,但从不小看一些不起眼的新闻。10月2日该报综合新闻版上她采写的一则小新闻:“与鸟同嬉佳节乐趣多——和平公园鸟语林侧记”,读后顿觉津津有味。别小看这么一则小新闻,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假日出游的好去处,而且在上海这一“水泥丛林”世界里,她向我们指点的是一个回归自然、进入鸟语花香的好去处,多么具有诱惑…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贺卿 《记者摇篮》2009,(5):21-21
当了十几年广播记者,感到最难的就是采访。抓不来新闻素材,报道和节目就成了无米之炊。新闻工作的职业骄傲,也常常被不期而遇的采访困境和无奈扫的荡然无存。苦恼之余,便决心发奋学习,潜心钻研新闻采访方法和技巧,想从中获得“攻无不破”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在为CNN、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唱赞歌,认为这是新闻媒体的巨大进步。但是,我的看法可能与很多人不一样。我这里所讲的新闻频道,不是针对哪一个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来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现象。目前,从新闻频道的走势来看,最危险的是它可能变成一个用新闻包装的“宣传频道”。24小时新闻频道要求节目不断更新,可问题是,电视台没有这么多的记者,也没有这么多好看的画面,也不一定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记者去各地新闻现场采集这些好故事和好画面。在这种情况下,最省事和省钱的方法就是播放政府官员的讲话、直播新闻发布会现场。从…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曾有一位新闻前辈用挖井来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搞科研的就如同是在挖一口深水井,井口不大,但深;做记者的就如同在挖一口大口井,井口很大,但很浅。以此教导笔者说,做记者涉猎要广,什么都要懂一些,但不一定懂得多。  相似文献   

14.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16.
陈明 《传媒观察》2008,(6):31-32
信息社会、信息采集和传递形式的日新月异,无疑给创新新闻采写提供了新的天地。时下,一个被称为“报料”的新名词在各类传媒上热度渐高,成为记者获取新闻资源的崭新渠道。记者在充分享受这一由社会人主动提供新闻资源服务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另一种考验,其中时隐时现的虚假报料正成为记者不得不防的另类新闻陷阱。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的事件要具有真实性,绝对不能信口开河,道听途说,因此,记者必须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严格各项监督机制,要让记者从心里不愿、不敢、不能写虚假新闻。近期发生的陈永洲事情严重损害了记者职业在社会公正形象,广大同仁一定要引以为戒。本文作者针对记者如何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怎样才能杜绝虚假新闻,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陈明 《青年记者》2006,(8):65-65
当前中国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1、新闻真实性让位于新闻的轰动性部分体育记者往往在新闻竞争的压力下置新闻真实性于不顾,这严重影响记者及媒体声誉。比如在韩日世界杯期间,有一条范志毅和郝海东打起来的爆炸性新闻挂在网上,弄得满城风雨,事情真相不过是国内两名记者坐在一大巴  相似文献   

20.
陈谦 《当代传播》2001,(2):15-18
一   在美国几位新闻学者合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的开篇,表达了这样一种无奈:“一个多世纪以来,新闻编辑和教育家们一直毫无成效地试图给新闻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以供记者去衡量种种事实。实践证明,想找这样一个定义,简直同想在荒山里找到传说中荷兰人丢失的金矿一样。这两种追求可能永远是毫无成果的。”①“毫无成果”未免武断,但到目前为止,新闻定义庞杂繁多,观点多有出入,难以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倒是事实。在日常生活中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学术意义上变得并不简单。   据说世界各国关于新闻的定义有 170余种之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