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志红 《文教资料》2006,(33):57-58
“上饶二泉”诗学江西诗派,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多有对“二泉”的推赏之语。本文主要从《瀛奎律髓》对“上饶二泉”诗歌的评点,从诗派渊源、风格、艺术等方面探讨了“上饶二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西诗派的陈与义是其派中的后起之秀,他对江西诗派唯重诗法规范、诗格建构的僵化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刻的趋变,并且他与江阴葛氏的关系非比寻常,在日常生活与诗歌创作方面都相互有着深入的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批评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问兴致”。本文从“兴致”的内蕴、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多中坚的有关论说及创作实际出发,进行辨说。作者的结论是:“有兴致,确实是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通过学习杜甫,建构了自己的诗法理论,其要点是夺脱换骨。黄庭坚创此诗法理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黄庭坚的诗法理论被他的门徒奉为金科玉律,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历代都有诗话对它进行宣传、发扬,但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其诗法理论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后人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并给予批评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论家,其理论主张出于江西又超越江西。其早年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为江西诗派立名,虽有偏颇但影响深远。他融合黄庭坚和苏轼的诗学思想又加以深化、创新,提出“悟入”和“活法”两大主张,为江西诗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他的影响下,南宋诗歌创作摆脱了江西陈规的束缚,自成一路。严羽的《沧浪诗话》虽致力于批评江西诗派和苏黄风气.但其诗论主张与吕本中也多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主要由于科举的因素,唐宋人对《文选》赋与诗的接受各有侧重.唐人对《文选》的接受与借鉴偏重于赋,而宋人则更偏重于诗.“选诗”自从被江西诗派正式引入诗坛后,影响渐趋深广,在南宋后期在江湖诗派与理学诗派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宗选诗派”.  相似文献   

7.
以文为诗以文论诗——桐城诗派的诗学观方任安一、以文为诗钱钟书曾经说过:“桐城亦有诗派”。在中国诗史上,桐城诗派和江西诗派一样,都是推崇杜甫主张学杜的。而在学杜之中,又突出地强调学他的“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古文之法为诗。对“以文为诗”,历...  相似文献   

8.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绚丽多采的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宋代诗歌以其数量的浩繁、题材的广阔和意境的深远而成为古代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取得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仅次于唐诗的卓越成就。在宋代众多的诗人中,黄庭坚可谓佼佼者,与苏轼并称“苏黄”,在北宋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清代王阮亭说:“苏文忠公凌踔千古,独心折山谷之诗,数效其体”。黄庭坚死后,江西诗派把他奉为诗宗。正如吴孟举所说:“山谷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宋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宋诗钞序》)他开创的江西诗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个有较完整的理论系统、有一定成就而又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0.
格高,是江西诗派创作和品评诗歌的首要标准。江西诗派的总结定论者方向在评论杜诗时曾说:“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为此等诗者,非真积力久不能到也,学诗者以此为准。”(《狂夫》评,《瀛奎律髓》卷二十三,以下简称《律髓》)可见,“格高、律熟、意奇、句妥”,便是江西诗人心目中的杜诗,也是他们所希望达到的诗作标准。江西诗派的第二号人物陈师道曾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也。学者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珊瑚钩  相似文献   

11.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建构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他们把握"现实"又强调超越"现实",突出从"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经验"("诗的经验")这一关键环节.这既强调诗人自身内心对现实生活和经验的体验和传达,同时也提醒诗人不忘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路子.  相似文献   

13.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诗坛大家,江湖派的领袖。本文着重论述了他的整合唐宋的诗歌风格论,揭示了他在宋诗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理论语境出发,论述了“上因派”诗歌观念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诗学观念对实现传统诗学的现代转换、实现西方诗学的本土化转换的现实性意义。突出了上园派诗学观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格调说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古、近体诗共同兴盛的创作风尚密切相关。明清人使用"格调"既是指诗歌声韵结构模式,又是指诗歌的艺术风貌。由于诗歌深层的艺术风貌往往通过浅层的格律声调来显示,故格调派论诗非常重视体格声调的辨析。通过辨体寻求典范,为学诗者指明途径,这正是格调派区别于其他诗学主张的重要标志。同时,格调说追求神似古人也蕴涵着对新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古代诗歌教学一体化的教改实践,将诗歌欣赏理论、诗歌作品解析和中学诗歌教学法三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为了一体,对各种教学策略、各种教学方法、各种诗歌理念和诗歌教学模式做到了兼收并蓄,灵活运用,基本改变了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分散化和教学效果低成效的状态,达到了使学生具备诗歌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诗学理论知识、作品鉴赏能力和相关艺术素养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raws on findings of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students’ poetic writing abou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lassroom and a naturalistic setting. The study involved 97, nine- to 10-year-olds in four classes: two classes were in an English primary school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a Western Australian primary school. One class in each school had vicarious contact with nature as a stimulus for writing, using a previously taught technique for writing poetry; the other class in each school used the same technique but had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The study has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literacy development, creativity and agency and suggests that students’ poetic writing is enhanced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Teachers in both England and Australia, countries where ‘high stakes’ testing dominates the literacy curriculum, may find that standards of writing improve when students are given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al spaces and are scaffolded to elicit their poetic voice.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欣赏型探究是一种聚焦探寻组织优势,围绕优势进行梦想、设计和付诸实施的组织变革理论。基于组织的积极趋向性、意象导向性和信仰动力性的假定,欣赏型探究提出了"发现、梦想、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主张,强调遵循建构论、同步性、诗意性、期望性和乐观性的原则。欣赏型探究对转变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维观念,推动策略联盟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以及发现组织亮点,促成学校变革愿景实现等,具有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是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是以明晰办学权和所有权的关系为基础的,为此就必须首先确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及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提出现代教育制度基本框架是:确立“大社会、小政府”的教育治理观念;明晰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关系;建立一种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平权关系;确立科层制管理原则;建设规范的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