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去听课,总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却是平平淡淡,波浪不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呢?在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苏珊的帽子》一课时,我深有体会。这篇课文叙述了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安排全班同学戴着帽子来上学,从而避免尴尬,使苏珊在互相尊重的环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靠读;课文的理解,靠读;体味课文的感情色彩,靠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靠读。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内容,流利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语文朗读教学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现象:上课伊始,老师就满怀激情地把课文朗读给学生听。试问老师在为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沾沾自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你朗读之前,学生自己有没有读过课文?字词读准、理解了吗?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领悟了  相似文献   

4.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情地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低年级的孩子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可以说是一个新起点,怎样让他们在朗读中的语气、声调、表情、动作达到和谐、尽善尽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习题第一题基本上就是“朗读课文”。教学参考用书中“课文教学要求”的第一条也基本上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重在读,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书声琅琅,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教学辅助方式促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最大特点是以声传情,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就能把语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加深。为此,语文教学提倡“读中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读中感悟”。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知道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朗读指导不具体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具体,泛泛而谈。如有个老师上《鸟的天堂》一文,学了第八自然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要求学生用赞美、喜爱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可学生还是地达不到要求。请问:什么是赞美、喜爱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教师没有作具体的指导,学生也读不出来。同样,许多老师上课也是有要求,可具体怎样读出要求的语气,学生不知道,也读不出来。我认为教师不光要指出用什么语气读,还要作具体的指导,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有必要教学生读一两遍。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二…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而要开展好我们的朗读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应有感情地进行范读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导路明灯。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辽宁省语文教育家刘映辉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必须“教有真情”。他的课就非常富于激情。听他课的人无不被课上浓烈的感情气氛所…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语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现代教育理论中也强调“听说读写”并重。由此可知 ,古今语文教学都把朗读看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如何对待朗读并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 ?兹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朗读 ,就是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用合适的语音来替作者说话 ,再现作品的形象。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 ,是进一步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 ,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对激发学生爱好祖国文学的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 ,朗…  相似文献   

14.
张惠娟 《小学生》2013,(1):80-80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朗读就是清楚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蒋仲人说:"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最重要的,没有朗读,就学不好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朗读与默读,应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搞好朗读教学是一项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一、营造朗读氛围每篇文章都涌动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丰富情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19课)1.认识本课生字、生词。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化形成的。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1.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2.布置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直观感受,激趣导入教师拿出变形金刚玩具,问:“这个玩具怎么玩?谁愿意来玩给大家看?”点名演示。引导学生说出它可以变。“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也会变的朋友。”板书:“我是什么”。读题。二、自主朗读,认识生字1.出示“我会读”图标,自由读课文,借助…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18.
王智慧 《新疆教育》2013,(6):105-106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本文将试做浅析。  相似文献   

19.
杨琼琼 《新疆教育》2012,(15):45-4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低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上忽视朗读教学的情况依然严重,这是导致了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指导无方,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的学生却是少数。  相似文献   

20.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