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莉 《考试周刊》2012,(15):7-7
现代文阅读在历年高考中都占有较大的比值,也是高中阶段与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大纲要求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现代文的要求进行推断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要求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随着现代社会对人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的提高,高考在现代文阅读考查方面也更加趋向于实用性、社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从题型上分为两类:一是客观题型的整体阅读,二是主观题型的整体阅读。考查范围包括以下几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有  相似文献   

3.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关于现代文的分析综合能力,2006年以前的《考试大纲》分为五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2007年的新课程《考试大纲》改为三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原有的《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有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程《考试大纲》整合为三点要求: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本考点是鉴赏评价作品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疑难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升学考试中必考的项目,阅读是复杂的心理、心智的技能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大纲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有这样一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  相似文献   

6.
桑进林 《高中生》2008,(2):14-15
考点讲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考查点。同时,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考点讲解】《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层面——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分别是B、C和E。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其中“理解”有两个具体要求:第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第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有五个具体要求,分别是: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这七条要求中,有两条一般放在第…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2006年以前的《考试大纲》把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分为以下五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20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取消了第⑤点"推断和想象",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中将分析综合能力整合为  相似文献   

9.
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明确规定为:考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具体考察内容是: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和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代文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能力是一个多  相似文献   

10.
前面两期我们对新版《考试大纲》中的散文阅读要求做了部分解读除了“理解、筛选与整合”“把握思路、归纳要点”等考查要求之外,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还有一些。 读文章,第一要务是读懂作者,即准确把握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还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和想象”,即通过思维活动由已知探求未知这两个考点,都是散文阅读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正>一、考点透视《考试大纲》明确,论述文阅读是必考内容,它属于现代文阅读。"考纲"对这一考点相应的能力层级表述如下: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见,这一考点是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辨别和筛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关于现代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新课程《考试大纲》在原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减少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新增了"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点。整合为如下五点: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方面的一种理解欣赏能力。近几年高考十分重视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并正式写进《考试说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议论性的文章中比较明显,而在记叙和抒情一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蕴含在记叙抒情之中的,也就是融入整个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不会分析概括,实际上就是不能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这样的阅读就没有什么意义。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注意分清文体:特别是记叙抒情的文章,先要把握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领会,才能较好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尽量运用自己的积累,注意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思想和写作背景等多方面去考虑问题。三、要十分重视蕴含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有时,作者还通过一些修辞方法来(?)  相似文献   

14.
199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测试重点突出,能级层次分明。从94年起,在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中新增了两个测试点:即“能够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这两点正是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要内容,因为  相似文献   

15.
【考点综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和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和2006年的《考试大纲》均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些要求,对照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对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内容可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17.
【考点点击】"高考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2006年以前的《考试说明》把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分为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新课程《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删除了必考部分的"鉴赏评价",在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设置"鉴赏评价",重新整合为三点: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②欣赏作品  相似文献   

19.
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要点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看文章的题目、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其次要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的形象特征、故事情节及景与物的本质意义,联系背景,看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注意把握作品中的抒情、议论性文字,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然后分析材料的要点,或者说,了解作者想通过文段告诉考生什么主要内容。被称为要点的东西,一般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有概括性,二是行文必定有支撑它、说明它的内容。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选文《乡土情结》,整体认知后,学生就能明了本文的主…  相似文献   

20.
【试题概说】 文言归纳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难度仅次于翻译,和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题目所给选项作参考,侧重于考查对比分析能力,通常出现在客观题最后一题。考点包括两点: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准确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梳理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信息的主次,把握文章内容和要点;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于这一点要么要求依据文章有关信息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情感态度,要么对作者所做的评价作适当的推理、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