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2.
原央视名嘴、新近加盟东方卫视的方宏进,最近在《新周刊》上称:“像真新闻一样,对假新闻的回放同样可以揣测世道:”传播假新闻固然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但是,回味那些个性鲜明的假新闻,却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3.
李铁锤 《编辑之友》2011,(12):56-58
假新闻泛滥必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近年来有关假新闻的研究论文在对其危害的批判上也呈现出类似的共识: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故须杜绝假新闻。从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来看,这一共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5.
现实呼吁:用新闻立法惩处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7.
假新闻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令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新闻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完备的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易使人被蒙骗的迷惑性.但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假新闻的转载率非常高,传播的时效非常快,有的在短短的几日内就被全国数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些还传播到国外,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假新闻的恶劣影响往往都是在媒体相互转载中被逐渐放大的.假新闻对媒体的负而影响非常巨大,它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高度怀疑,从而使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假新闻每年依然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分析了假新闻的特点、成因,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假新闻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宋淑敏  赵铭 《新闻知识》2007,(10):94-94
北京电视台某些人炮制的假新闻"纸馅包子"被曝光后,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即发出制止虚假新闻的《通报》,要求广大新闻从业人员从中引以为戒,汲取教训,坚决制止虚假报道的发生。反对假新闻的目的是确保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无形而强大的。对于传媒来说,公信力是  相似文献   

10.
林绮云 《新闻传播》2004,(10):70-71
公信力包括传媒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其中真实是取得公信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假新闻与新闻发展要求相悖而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网络媒体要提高其公信力就先要遵循新闻发展规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12.
胡秀娟 《新闻世界》2013,(10):242-243
较高的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重要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假新闻、虚假广告的增多,给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冲击。因此,在网络时代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假新闻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新闻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本文将着眼于近几年来出现的假新闻,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杂志2004年第1期刊登了2003年全国十大假新闻,这些新闻的造假技巧之高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假新闻屡禁不止,某些新闻媒体连年陷入涉假之列,媒体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北京电视台一名记者杜撰的“纸馅包子事件”刚刚过去不久,“陕西周正龙假虎事件”又大白于天下,这些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事件令新闻界为之蒙羞,其恶劣影响严重伤害了媒体及政府的公信力。假新闻始终与媒体如影随形,“假虎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假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6.
焦雅奇 《新闻窗》2012,(3):93-93
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闻记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媒体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屡禁不绝的假新闻不仅违背了基本的新闻道德,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假新闻所表现出媒体公信力与新闻职业道德与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从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新闻道德的不良现状,其具体特点表现为:报道跟风,群体造假;新闻寻租,追求不正当利益;“把关人”作用降低,影响事件进程;人文主义关怀的缺失;更正、道歉不及时;新技术造假严重。  相似文献   

17.
曹林 《青年记者》2009,(15):59-60
这段时间以来假新闻不断,堪称泛滥,先有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再有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再有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再有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再有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任何细节的失实,都是新闻工作的失误,都是新闻工作者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是几代新闻人用勤奋和智慧铸就的,媒体的公信力问题事关媒体兴衰、国家声誉。如果假新闻频现,必将使受众把对媒体的失望,演变成对媒体公信力的强烈质疑,使其丧失在公众中的话语权。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每个新闻人都不陌生。但在新闻实践中,虚假新闻为何屡禁不止?假新闻经常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新闻人如何避免落人虚假新闻的陷阱?这些问题已成为新闻管理者、新闻把关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于屡禁不止的假新闻,近年来学界对其研究日渐增多。笔者通过对2001年以后相关论文的内容研究后发现,这些研究存在着三个明显的共性问题。一是作为学界研究对象的假新闻在范畴上普遍窄于完整意义上的假新闻;二是大都把损害媒体公信力的主因归到耸人听闻的假新闻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