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法院调解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颇多争议,如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与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之间,尚存在诸多冲突之处,特别是现行法院调解制度与公平正义及效率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现行"嵌入式"的法院调解制度与民事诉讼法的程序不可逆性之间的冲突,与诉讼公平性及可靠性之间的冲突,以及与诉讼的隐形成本之间的冲突。只有真正从制度改造入手,才能真正保证法院调解制度的合规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同时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调解制度,顺应了法律纠纷解决多元化的时代要求。但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规定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的实际可操作性。为此,我国法律应严格限制调解程序的启动时间、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公告审查制度,同时完善调解协议内容、细化审查标准,以充分发挥调解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会茂  尹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1):57-59,62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民事审判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该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及时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法院调解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司法实践需要,暴露出该制度的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该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剖析了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调解主导型的民事审判方式,与我国当前实行的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愈发不相适应了.因而引起我们对法院调解制度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主要是从审判与调解之间存在的矛盾、调解功能扩张的原因以及法院调解改革的思路等三个方面对该制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我国极为重视和大力倡导法院调解,审判实务中的大多数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是以调解方式解决的.随着我国法治观念和权利观念的推广,调解制度日益暴露出局限性等诸多弊端,进一步改革现行调解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调解担保制度作为我国新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民事调解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健全完善。但是,我国有关调解担保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关于调解担保与调解书生效时间不一致、案外担保人拒绝签收调解书等问题,就需要通过修订相关规定,进一步地完善调解担保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调解担保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现状简析及改革浅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内涵及利弊的简要分析,提出对我国民事调解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但这项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法制化的进程,在实践中暴露出了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现阶段,分析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完善,是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适应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诉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提出了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法院民事调解制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在促进纠纷的高效解决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独特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认同.但是,近年来,我们不得不看到,民事调解的蓬勃发展也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新问题,盲目追求民事调解率的弊端开始凸现,集中体现为当事人利用调解制度进行虚假诉讼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开始出现滥用膨胀趋势.因此,在“调解热”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当事人恶意调解,促进民事调解工作健康发展,应成为当前司法领引起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制度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是民事案件审理中的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的形势下,其存在的问题亦日益明显。本文从分析调解制度的涵义及价值取向入手,在考察美德两国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后,提出了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曾经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并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法院调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然价值和效用,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仲裁协议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有关仲裁协议的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发展:仲裁协议的效力得到广泛的承认,仲裁实践甚至承认了“未签字”的仲裁协议效力,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国际惯常做法保持一致,电子形式的仲裁协议得到认可,仲裁第三人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修改仲裁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民商事调解担保作为一种诉讼担保方式,通过法官的指引介入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程序中,经当事人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由一方当事人提供担保或者案外人同意为当事人提供担保,从而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强化调解功能。民商事调解担保制度的适用,提高了民商事案件调解率,降低了调解案件执行申请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诉讼程序复杂、持续时间长的弊病,有效节约了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5.
和解与调解都是追求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下的合意,只不过调解中有了第三人的指导。但纠纷的最终解决还是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笔者认为,调解只是和解的一种形式,在民事诉讼模式逐渐向当事人主义改革的今天,应当逐步取消调解制度,建立包含调解下和解的和解制度。具体思路是:以现有和解制度规定为基础,吸收调解制度的合理内核,摒弃调解制度的不合理因素,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完善我国现有的民事纠纷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但法院调解制度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弊端。对此,应当从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受当前制度设计的制约,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纠纷解决效率低下和渠道单一的问题,因此,强化第一审的作用,改革简易程序和将法院调解变革为法院附设ADR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试对此予以探讨,揭示现行解决纠纷机制存在的弊端,以期能对立法和司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万钧 《许昌学院学报》2012,31(3):138-141
民事调解制度是中国法治文化和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结晶,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然而,民事调解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以民事调解制度的文化渊源为视角,探寻这项制度的社会基础和内在规律性,进而对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使其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权,作为新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新的公权力,考虑到民事诉讼本身属于私权领域,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特点,这一监督制度在理解及适用上应该遵照从严解释的原则.无论从文义解释、立法解释还是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新修订的民诉法所规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不包括违反自愿原则、合法原则以及损害第三人利益这三种情形.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代表国有资产一方放弃国家利益;利用调解书规避行政处罚或者强制执行以及民事调解书内容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等三种形式.检察监督的方式包括抗诉、检察建议及移送立案侦查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黄岩诉讼档案》的考察,可以看出清代“官批民调”制度是在官府衙门主持下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案件性质的民事导向、约束效力的半强制性、宗族力量的强渗透性、纠纷双方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完全性等特征。清代州县官的施政心理和复杂的施政环境促使官府衙门对“官批民调”解决民间纠纷有强烈偏好。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结构也为“官批民调”制度的施行创造了条件。“官批民调”制度是创造性解决民间纠纷的有效途径,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