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一个叫华尔顿的地方,成千上万封无法投递出去的信被堆在邮政局仓库的一角,这些信都是些无法找到收信人,又无法退回的死信。 按照规定,这些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信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就得销毁。  相似文献   

3.
iPad的灵魂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堂计算机科学课上,我曾面对着一台IBM计算机,学习如何使用穿孔卡来运行basic程序。那台IBM计算机又大又热,以致需要放置在超低温的冷气房里。在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市炎热的下午,这里的计算机实验室是最好的避暑之处。  相似文献   

4.
郑健 《军事记者》2008,(7):49-50
这个“老调”应该“重弹”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萨空了先生提出:采访决定写作。持同样主张的陈克寒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献给敌后青年记者》一文中说:“从一般原理来说是内容决定形式,那么从新闻观点上出发,便应该是采访决定写作。”他是“采访决定写作”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集邮的故事     
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样子,我乘火车出差,在铺位上拣了本上一位乘客丢下的杂志打发时间。没想到这本杂志不仅没能缩短我旅途的时间,反倒让整个的出差过程都显得那么漫长,又那么难捱。全因里面一篇关于邮票的文章。说1956年国家曾发行一张天安门城楼的邮票,这张邮票一发行出去,就  相似文献   

6.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上海过的是一种自由职业者的生活,靠卖文为生,“著书亦为稻粮谋”。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要保持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又要冲破国民党的文网最终得以发表,还要考虑到出版商的利益,当鲁迅执笔为文的时候,顾虑可谓多矣。在致友人的信中,他形象地把自己的创作称之为“上了镣铐的跳舞”。  相似文献   

8.
作为电子传媒的老大哥、老前辈,诞生于40年代的广播媒体,在今天的媒体大战中,已有点日暮穷途的感觉,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上已无法与电视、报纸一争高低,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大众传播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中黯然失色。作为广播新闻的从业人员,我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我...  相似文献   

9.
王春瑜 《传媒》2003,(5):44-44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不要懂点中国历史?按常识说,答案应当是明摆着的。我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史,成年后,更在名牌大学专攻历史近九年,比抗战的时间还要长一些,当然熟悉中外圣贤强调历史重要性的经典言论。但是,那些教导,都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一个早春的夜晚,我在扬州听一位老前辈的一席话,对我的震撼之深。他叫孙达伍,30年代毕业于大夏大学,后入党,抗战时期曾任建阳县(今建湖县)民主政权的文教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领全县民工大队,支援淮海战役。我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看到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的一篇小文章,题为《我的飞毛腿》。顾执中解放前担任上海《新闻报》外勤记者多年,他采访过全国各地,还去过十几个国家,跑得又远、又广、又久。除必要的车、船、飞机之外,他充分发挥两条腿的功能,尽量多走路,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一九四○年夏,他曾被日伪特务枪击,中了一弹,“我立即命令我的飞毛腿,加速度飞奔……侥幸地逃去第二枪第三枪”。顾老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近几年还有新闻报道作品问世。最近参加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依然能快步捷走,使不少  相似文献   

11.
浮世与浮想     
我曾说过我无法优雅。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乱世,于饥饿贫困中长大,青年时代又颇有点济世匡民的想法,虽屡屡受挫,也慢慢认识到自己的确虚妄可笑,但心里最关注的仍然是现实,有时不免瞋目发指,那时我就更加优雅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王益出版发行文集》近日已正式出版。 王益同志是我国出版发行界的老前辈,他从30年代就开始了出版工作生涯,先后在我党政军中从事出版发行工作。曾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现为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在半个多世纪的出版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以及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断提出真知灼见,曾获得胡乔木、邓力  相似文献   

13.
王仿子同志比我大十三岁,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应当称呼他为老师。但是每当我写信给他称他为老师时,他回信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是朋友,以后不要再称老师了。从这一点来说,仿子同志真是一位谦逊而又平和的老前辈,使我更加崇敬!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相似文献   

15.
夏衍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中 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剧作家,新闻界的老前辈。我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后来者,曾经因为采访组稿,与他有过一些交往,受到他的亲切教诲。他的博学多才、思想敏捷、记忆惊人,他的高尚品德、严谨朴实的文风,都令我这个晚辈敬佩不已。 今天哀思这些情景,犹如昨日,历历在目。1985年岁末,我受《了望》编辑部委托,采访夏衍。虽然早在60年代,我就在一些场合听过他的讲话,但像这样面对面地交谈还是不多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21日是我国档案界老领导、老前辈曾三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曾三同志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和杰出领导人。在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约有五分之三的时光在档案园地里耕耘,深受曾三档案学思想的影响。光阴荏苒,如今,曾老离开我们已经陕16周年了,我以十分怀念的心情,纪念他为发展中国档案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铭记他在中国档案战线上的不朽功绩,学习他的高尚情操和治学、处事、为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吴世昌在给邓广铭的信中曾谈到徐志摩编辑《新月》时的一桩旧事。吴世昌说:“我对于稼轩词,自学生时代即爱好,但也很肤浅。大学二年时,曾写一辛稼轩传记,请顾颉刚先生评阅,他未看完,有一次徐志摩去他家吃饭,问起有何作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三秦出版社的高立民主任建议我把自己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成一篇篇短文,汇编成书出版。他的这个建议使我想起90年代初曾有人给我写信,希望我把《红楼梦人物冲突论》中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归纳一下,附于书后,以便读者了解。我在1993年3月该书第三次印行时,把该书几个与他人不同的主要观点分条写入重印后记中。高立民不知道这回事,他提出这个建议,正好与读者不谋而合,可见他编书是为读者着想的。  相似文献   

19.
后生的楷模韦君宜当孙用同志在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真正是一位老前辈。在我们出版社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编辑,曾被推选为出席人大的代表。而他严于律己,和普通编辑完全一样,天天来到好几个人共一间的办公室,伏在他那张办公桌上工作,除了十年内乱之外,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近八十岁退休时为止。他去开人代会,连按规定供应的汽车他也不坐,而是步行前往。在工作中间,他不因自己是个名翻译家而轻忽任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08,(3):9-9
周恩来的签名很多,因为他曾担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半个多世纪。革命成功后,周恩来担任了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和后来的签名有很大的不同。据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介绍:新中国刚诞生时,周恩来日理万机,由他签发的文件、签批的材料太多,他就按行书的写法,把“周”字写成个三角形.以节约时间。可时隔不长,他收到一位老常员的来信.信中批评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