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前不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去年6月20日,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党委聘请全省模范农民通讯员郝志文任报道员,使这位农民记者大展其才。仅半年多时间,这位农民通讯员就采写稿件一百五十多篇,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一百二十五篇。由此使我联想到,地方新闻部门在改革通讯体制中应注意发掘农村新闻人才。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及时反映解决,大量经济和科技信息需要随时传播交  相似文献   

2.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3.
湖北云梦县通讯员陈保忠,先后获得全国首届通讯员好新闻和全国农民报系统1986年度好新闻两个一等奖,他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我觉得,这位通讯员的经验是宝贵的,对  相似文献   

4.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收到一位通讯员通过QQ邮箱传来的一篇新闻稿件,打开一看,主题虽好,但从头至尾就是一副公文腔调,不仅格式与会议简报如出一辙,行文时标有“一二三四”,而且内容空洞,语言也干巴、生硬,读后味同嚼蜡,让人就像捡了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为了救活这篇新闻,更是为了对这位通讯员负责,作为编辑的我,在网上与通讯员进行...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一组简讯     
日前,河南省唐河县农民通讯员金少庚的新闻作品集《金少庚新闻作品选》由香港天马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据悉,农民通讯员出新闻集,这在全国尚不多见。 《金少庚新闻作品选》共精选作者12年来在各级报纸、电台、杂志等媒体发表的消息、通讯、社会透视、新闻调查等196篇,50万字。 今年29岁的金少庚是唐河县桐河乡人,17岁因家中贫穷,辍学后爱上了新闻写作。他凭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和对新闻写作的喜爱,白天采访、劳作,夜晚在油灯下爬格子,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近5000篇,头版头条126篇(条)。其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9.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0.
记者同自己报纸的通讯员枪新闻,不是好现象。某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个同志正在赶写一篇报道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记者。他在向记者介绍情况中,谈了自己正在写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和素材,并说此稿将尽快寄给这个记者所在的编辑部,希望能得到记者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位记者当时没提出任何意见。可是,时隔数日,这个记者却在报上发了同一主题和素材的报道,通讯员那篇稿子被挤到废纸堆去了。事后,这个通讯员从那个县了解到,原来这个记者从新闻科出来后,直奔该县,把这条  相似文献   

11.
福建《闽西报》社多年来为我们通讯员赠订《中国记者》,这位新闻工作者人人喜爱的业务之师,帮助《闽西报》培养出了大批新闻骨干队伍,使通讯员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笔者结合本职工作,从去年6月至今年5月,先后为《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农民报》等撰写新闻稿件80余篇,被采用64篇。今年2月,获《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优秀通讯员二等奖。  相似文献   

13.
《涉县农民竞选“花椒大王”》(以下简称“涉文”)是一篇800多字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微型武器,一般篇幅较短。写现场短新闻要善于抓拍最富表现主题的闪光瞬间;要写出“鲜”味,像带着晨露的花,像刚出笼带着热气的馍,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涉文”不失为这样一篇作品。该文在河北日报首批“通讯员消息佳作擂台”评比中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4.
抓社会新闻,对我们通讯员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活跃在基层。1985年以来,我被中央和省级报刊、电台采用的290多篇稿件中,社会新闻要占一半以上。我感到,善于捕捉社会新闻,既可以使新闻通讯员写稿的上报率提高,又可以丰富报纸的宣传内容。抓社会新闻要有新闻敏感,做到眼阴、耳灵、脑勤。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议论什么,不妨侧耳听一听,与别人闲谈,也要处处留心有没有新闻。1985年4月,我和一位同志闲谈时,了解到在本县窦圌山发生一起铁索桥上救人的事情。这位同志很有兴趣地对  相似文献   

15.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方格稿纸比作沃野,那么,自学成才的通讯员何承业就是一头勤奋耕耘的牛。这是我看了他的那厚厚两大本的新闻作品剪报资料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五年多来,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各级新闻单位写稿,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十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六百多篇通讯报道。这位三十岁刚出头的通讯员用他的一支笔,夜以继日地写工农商学兵,写男女老幼,写表扬,写批评,描述日益美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去年11月21日上午,新安县仓头乡大章村青年农民芦献章,去铁门镇当专职通讯员的消息传遍了四面八方。28岁的芦献章,高中毕业后,在村办小学当民办教师。前年4月,他开始利用节假日走村串户采访各种新闻素材,晚上写稿。一年多来,他采写稿子250多篇,报纸电台采用130多篇,被评为县级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7,(11)
报纸期刊勿忘挚友文/星海一我是从通讯员的台阶上跻身到了新闻队伍中的。因为有了这种艰难跋涉的历程,使我对这个平凡的通讯员颇有感情,以至形成情结……现在,每当我面对着一篇篇通讯员的来稿,提醒自己要慎重处理好每一篇稿件;当我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来访的通讯员,让...  相似文献   

20.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