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历史悠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七艺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教育,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则可认为是从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而发展起来的。此报告刊出后广受注意和讨论,甚至被称为二战后通识教育的经典。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需具备四种能力:①有效思考的能力;②能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③能做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④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报告认为通识课程应包…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说到通识教育,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也要提出通识教育?动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由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错综复杂,理论内容相互交织.自由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强调以“自由”的方式培养理性自由的公民;公民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强调培育公民如何“自由”地选择和追求一种善好的生活.作为自由人的公民,是两种教育理念在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中再次融合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4.
倪肠 《高教研究》2007,23(4):22-26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全人”的培养模式。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易于承担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介绍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是如何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进而提出未来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5.
曹勤 《教学与管理》2007,(3):99-100
近年来,英语教学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议论。许多人认为学生为了学习英语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的却是“哑巴英语”、“应试英语”。在教育界,众多英语教学专家学者和一线英语教师也在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少人呼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 Education”,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着重于课程的结构,使学生具有专门科目的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统整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器识,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6.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高等教育素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传统,而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古典先驱。从公元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有识之士倡导通识教育,在长达1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自由教育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概念内涵发生着演变。19世纪初以来,自由教育开始向通识教育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是对自由教育的全盘否定。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论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通识教育勃兴于对“完整的人”的追求、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的关注。无论其教育理念还是教育目的,都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的契合点和会通之处。在新形势下,通识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中,普及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目标以及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当代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应考虑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属于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本质上也属于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让人才具有通融基础和博雅精神,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没有成体系地进行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更倾向于专才教育,这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悖。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改革以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文章着眼于现行完全学分制,对“大学物理(通识课)”这门大学基础课程的通识化教育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全人教育的一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和全面地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源于“文雅教育”。通识教育的作用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拓宽基础、沟通文理,有利于自身的前途,拓宽专业基础,扩展职业机会。通识教育在今天,一方面,在理念上,它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但另一方面,在实践申,它的重要性叉不断地被淡化,甚至被忽视。通识教育制度困境的出路:加强通识课的教学管理和通识课的考试制度,把通识课与专业课放在同等的位置,鼓励和培养通识课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东西方文明,通识教育自古便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寻求“通识”与”专业”相统一的现代通识教育成为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一大潮流,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识教育彰显大学精神,使教育真正为“育人”而非“制器”。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实施金陵石化烷基苯厂中学(210046)丁明虎创造教育,是现代创造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分支,它已日益受到人门的广泛重视。有人把21世纪称之为“创造世纪”,也有人称之为“创造教育世纪”。它之所以能在我国日益兴起,至少它有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是传统自由教育的现代版本,传统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其社会基础是雅典公民与奴隶的二分,其哲学基础是理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分。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和民主运动的推动下,精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演变为平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在美国,通识教育的任务是以“美国文化”凝聚国民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维护美国制度和文化。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应定位为大学公民教育,培养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一些人主张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恢复自由教育传统,有悖于我国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