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教材第七册《反冲》一课的第一个实验,原设计的一个高塑料瓶,在瓶壁的下部用粗锥子沿着一个方向斜着扎6个洞,使6个洞之间的距离,洞到瓶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用线悬起,然后向瓶内倒水,观察实验现象。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能使学生看到水从瓶周围的孔斜着喷出,塑料瓶转动起来,转动的方向与水喷出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2.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大塑料瓶,在瓶壁下部用粗锥沿一个方向斜扎6个等距离的洞,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水后,观察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反冲"实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反复试验,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具体作法如下:找来用旧的矿泉水瓶,先把锥子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对着矿泉水瓶下部正中扎5~6个洞,使洞与洞之间,洞与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相似文献   

4.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几个反冲现象,认识什么是反冲,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反冲的应用。 第一个实验是塑料瓶底钻6个小洞,使小洞的距离相等,然后用线系在铁架台上,再往塑料瓶里倒上水,看到水向某个方向喷去,而瓶子往相反的方向转动,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开始,有很多同学用两根细线系住塑料瓶,然后系在铁架台上,可当一倒上水,瓶子刚转了两圈,就又倒过来  相似文献   

5.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将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利用酒精受热蒸发速度较快的性质,即在钻有小孔的密闭容器内加热酒精使之迅速蒸发,从小孔向外喷出蒸汽产生反冲现象的原理,设计了既安全可靠又充满激情的模拟火箭实验。酒精蒸汽喷出时遇明火产生漂亮的火舌,拖在…  相似文献   

6.
液体反冲实验源于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九册,书中介绍的实验方法不尽如人意,实验效果也不理想,我自制教具,经过反复改进、实验,终于达到预期目的。首先,我选择底部有等距离凹口的塑料瓶作反冲装置主要部件(在现成的凹口处斜扎孔能  相似文献   

7.
《反冲》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反冲现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在实验材料的设计及方法上作了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材上“喷水反冲”实验,是利用水喷出后的反作用力推动塑料瓶旋转,但在课前的准备实验中发现反冲效果不明显(如图A)。我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第十五课《反冲卜课中,有一个自制水的反冲实验装置:用一个高塑料瓶,在瓶壁下部沿同一方向斜着扎6个等距的小孔,用线挂在支架上,实验时,往瓶里倒满水,会看到水从6个小孔朝一个方向喷出,同时瓶子朝相反方向转动。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水喷不远,瓶子转动得慢,或转动不平稳,悬挂瓶子的线绳扭力使瓶子转不动等问题,为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在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1.实验用的塑料瓶要有一定高度,瓶子越高,水压越大,水喷得越远。2.小孔要尽量扎在瓶壁的下部,这样水压…  相似文献   

9.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瓜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举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反冲”实验 ,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反复试验 ,我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具体作法如下 :找来用旧的矿泉水瓶 ,先把锥子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然后对着矿泉水瓶下部正中扎5~ 6个洞 ,使洞与洞之间 ,洞与底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然后在每个洞中插入一根喝饮料用的弯管 (若接缝处有缝隙 ,可用橡皮泥堵住 ) ,并将瓶上的每根饮料弯管弯向同一个方向。用细线悬挂在铁图 1    图 2架台上 ,当向瓶中注水后 ,水瓶中的水就会沿饮料弯管口向同一个方向 (逆时针或顺时针 )喷出 ,同时水瓶也会…  相似文献   

11.
《反冲》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5课。教材首先是把一高塑料瓶斜着钻孔,往瓶内倒水,观察水和瓶的运动方向;接着观察气球放气时的反冲现象;然后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冲”;最后让学生了解反冲的应用。 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在特定的指向下,较容易得到结论,而且实验也勿需学生动太多的脑筋就能完成,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不够深入。本来气球就是学生的常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雨后生彩虹”。是不是每次都这样呢?材料●塑料矿泉水瓶两个。●圆规一枝。●大头针一枚。实验1.用大头针在塑料瓶盖上扎大概50来个小洞。2.将塑料瓶灌满水,盖上扎了洞的瓶盖。3.你背对太阳,伸出双手握住瓶子,轻轻地挤压它。一股股水流从瓶盖小洞里喷出(你使它往上喷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柬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  相似文献   

14.
一、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做好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来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到相同的效果(其原因有待分析———编者)。再如九册《热空气》一课,做塑…  相似文献   

15.
《反冲》一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概括,从而建立初步的“反冲”概念。两个实验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准备容易,体现了变废为宝的节约性原则。但细究一番,两个实验却都有其不足之处:在第一个实验中,水从塑料瓶内流出还不到四分之一,水流方向不太明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2004,(3)
项目名称:工具箱器材--斜坡、小车器材介绍:本套器材是一套多功能的科学课实验器材,由斜板、多用支架、小车、定滑轮、量角器、销轴等部件组成。通过这些部件的不同组合,可以进行“斜板与小车实验”、“定滑轮实验”、“气体反冲实验”、“摆的研究”、“重力与弹簧”等多种实验、探究活动。活动方案:活动一:将斜板固定在支架的三个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形成三种坡度的斜面。将小车靠紧支架后,释放小车,小车会沿着斜面自由下滑,等小车运动停止后,用皮尺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通过测量研究三个坡度与小车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小车在…  相似文献   

17.
"反冲运动·火箭"这节课是对动量守恒的应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因此,提出三个创新性实验,包括能量瓶实验、农田喷水装置和自制微小反冲火箭。此外,对教材中提出的两个实验进行改进,不仅降低了制作难度,而且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1.喷水易拉罐 教材中的反冲实验通常是采用塑料瓶底部钻孔再粘细塑料管,上面用细线提起,装水后瓶向喷水的反方向运动,效果很明显,但水流完后,在细线拧紧后的释放作用下,空瓶会回旋运动,给学生的观察描述带来负迁移。笔者对此加以改进(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2019,(3):4-5
北极星在北半天球清晰可见,似乎一动也不动。它一直都是这样的吗?在成年人的帮助下,用圆规尖在塑料瓶盖上扎一个洞,并把它稍稍扩大。扌巴一根火柴从这个洞中穿过,火柴头的一端距离瓶盖稍近。在桌面上旋转这个陀螺,同时保持火柴直立。观察火柴的运动。如果火柴无法保持直立,就多试几次。然后再次旋转陀螺,这一次要斜着旋转它。火柴画出了怎样的运动轨迹呢?  相似文献   

20.
分辨生蛋打赌,你无法用一个煮熟的鸡蛋骗我!试一试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鸡蛋分类专家!游戏开始吧:一个生鸡蛋、一个煮熟的鸡蛋。不能把鸡蛋打破,你能通过旋转它们,识别哪一个是熟鸡蛋吗?不漏的洞打赌,你不能使瓶里的水从洞里流出来!试一试预备好一把剪刀,一个带盖的塑料瓶。用剪刀尖在瓶子底部扎一个小洞。用手指堵住小洞,把瓶子装满水(最好在水池上做),把瓶盖拧紧,确保瓶内没有空气。把手指移开吧,瓶里的水流出来了吗?神奇的科学魔方(3)——美国中小学科学课300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