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背景 探究实验引发的困惑和思考:(1)学生实验:在七年级上学期“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授课后,笔者分别发给每位学生20粒黄豆种子,回家做探究实验,几天后学生普遍反映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的发霉和发臭,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2)教师教研:一次市级公开课“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课后研讨时,不约而同几位教师都提到了种子发霉的困扰.立足于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想法,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种子萌发除了满足基本的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其他外界条件是不是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
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要研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不少学生猜测两组(一组种子完全在水中,一组种子的一半在水中)都可以萌发,有学生还举例说黄豆完全泡在水里也长芽,有的说:“我看到一粒种子掉到鱼缸里后来就长出芽来了。”他们这么一说让我顿时没了主意,按教材的设计把种子完全浸在水下,那就是隔绝空气的环境,没有了空气种子不能萌发。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说:“如果事实像你们说的那样,那你们就太了不起了,否定了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向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我也兴致很高地在课下和学生们做起了验证实验。我选了颗粒小萌发快的绿…  相似文献   

3.
闫雨亭 《山东教育》2004,(18):36-36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年轻的我满腔热情地探讨着适合课改的内容,尽情地阐释生物新课标的理念。初一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节有两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发芽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栏检测的方法。这两个实验都适合学生亲自动手,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好机会,于是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  相似文献   

4.
赵秀兰 《生物学教学》2003,28(12):21-22
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节课的时候 ,我提前一周就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在条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每小组推选两名代表参加实验 ,共 10人 ,分两组进行。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很感兴趣 ,积极性很高。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为什么贮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 ,但播种的种子却会萌发出土 ?小组内讨论 :以上两种环境有什么不同 ?种子萌发必需哪些环境条件 ?根据讨论 ,引导学生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作出假设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针对假设中的各种因素 ,两个小组分别设计出了自…  相似文献   

5.
由于生物学实验是运用必要的仪器、材料或药品 ,使肉眼不易看到的对象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来 ,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因此 ,生物学实验必需严谨 ,具有科学性。但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实验的科学性值得探讨 ,现略举几例如下 :1 “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 ,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成萌发的种子 (甲瓶 )吸收氧 ,未萌发的种子 (乙瓶 )不吸收氧。而事实上未萌发的种子也吸收氧 ,只是呼吸速度较慢 ,吸收氧很少。因此 ,乙瓶宜改为装入煮熟的种子。另外 ,初一学生并未掌握“氧气能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 ,因此宜增加一空瓶 (丙瓶 )。演…  相似文献   

6.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年轻的我满腔热情地探讨着适合课改的内容,尽情地阐释生物新课标的理念。初一生物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节有两个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发芽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栏检测的方法。这两个实验都适合学生亲自动手,是进行探究教学的好机会,于是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一、实验片断回放片断1师:请同学们以8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确定本组实验方案。一阵热烈、积极、活跃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献奇策。生1:我们小组建议修改书上的设置,因…  相似文献   

7.
一、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把指定的生物变化重现出来 ,感受全过程 ,并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引起思维活动 ,所以学生实验要比观察实验产生的思维效应好。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要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例如 :在讲生物第一册 (上 )《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前 ,让学生以罐头代替广口瓶 ,用水杯代替试管 ,用吸管代替导管 ,选取小麦、玉米、菜豆等种子为实验材料 ,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来复习种子萌发的条件。把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分别放在瓶中 ,2 4小时后 ,观察蜡烛在两瓶里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原设计为在一根玻棒上、中、下各绑一粒种子,上边的种子位于空气中,下部的种子完全浸于水中,只有中部的种子既可得到水分,又能吸收氧气。所以当3粒种子均置于适宜温度下时,仅有中部种子能够萌发,以此说明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但这一设计存在2个问题:一是种子若绑不好容易脱落掉进水中;二是种子发芽率不可能是100%,有些种子可能因为胚受到伤害而不萌发,如果绑在玻棒中间的一粒种子刚好出现这两种情况,自然就不会萌发,也就很难证明种子萌发的条件是…  相似文献   

9.
(课前两周,教师曾引导学生讨论过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很多学生认为需要空气、水分、阳光、土壤、温度等条件。农村学生经常见到种子,如何利用身边的优势,让学生自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呢?魏老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采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以下是对实验情况收集、整理的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种子的萌发条件。首先请各组汇报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而探究性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探索、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求实的态度。本文结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教案示例(以“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例”)、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和养成思维方法”)、存在问题(把握开放性和指导性、灵活性和科学性之间的矛盾)等四方面论述了实验教学模型的建构和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讲“种子的萌发”之前,我让学生做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对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都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可是讲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本身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时,有个同学却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12.
李洁 《生物学教学》2005,30(10):38-39
“种子的结构”一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的开篇。学生透彻认知种子的结构以及萌发时种子形态结构变化,可以为以后学习“种子的营养成分”、“种子萌发的条件”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动态地理解绿色植物的生活历程。教材设计了两个观察性实验活动。怎样让活动更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不断地分析思考?怎样在观察性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学习?怎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使探究性活动促进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1教…  相似文献   

13.
一、原实验的不足之处笔者发现,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26页"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组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关于种子的选择。教材上实验选用蚕豆或大豆种子,但是萌发时间较长,需2~3天(9月份)。根据教学进度,做本实验时已是冬季(12月底),温度较低,种子萌发时间会更长,至少需5~6天。由于整个实验过程耗时较长,因此影响教学的连贯性和知识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4.
《种子发芽》一课提供了一个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的对比实验: 在玻璃杯中的木棍上绑上三粒种子,种子尖端向上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上面一粒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标明“1号”;中间一粒种子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在空气里,标明“2号”;下面一粒种子完全浸入水中,标明“3号”。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1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一节是“植物种子的萌发”。该节要求描述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学习本节需要前四章中的知识、技能、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等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种子的萌发”一节涉及外界条件和种子本身特性间的辩证关系,为使学生有深入的认识,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作两个实验,以获取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种子本身特性间的辩证关系的感性认识后,再在课上作适当的理论探讨。[实验一] 取40粒完好的小麦种子分成相等的四组。再按下表进行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相似文献   

17.
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安排了“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的演示试验,笔者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效果并不理想:(1)把种子紧贴玻璃缸内壁,很难做到种子和玻璃缸壁之间没有细沙.(2)由于种子埋在细沙中,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幼根会和沙混在一起,观察不太清晰.(3)由于种子和细纱混在一起,在胚芽突破种皮发育成茎和叶时观察不太明显.(4)两周内每隔2d播下一粒种子,由于种子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萌发,影响实验的进度.  相似文献   

18.
印瑞雪 《生物学教学》2002,27(11):13-14
我在给初一学生讲授“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探究性实验时 ,做了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剖析开来 ,与大家交流。1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教给学生思维种子的萌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实验前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生命现象中发现问题 ,如种子种到地里后浇水 ,施肥 ,不久就会长出小苗。思考为什么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 ?哪些条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等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并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经验中 ,引导出本实验的假设 ,让学生明白提…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的生物高考题中有4道以种子萌发为知识背景的试题,而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在现行的课标本教材中虽然有所涉及但比较散乱,没有体系性.因此笔者对种子萌发相关知识从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整理,最后笔者对今年相关高考题进行解析,希望能为学生和教师的高考备考提供参考.一、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需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包括适量的水分、足够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物学实验课由课堂实验课 (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课外实验活动和生物学实验活动课等组成 ,其中上好课堂实验课是生物学教学的重点。要上好实验课 ,重要的是上法要灵活。下面就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生物》第一册 (上 )的有关实验 ,谈谈几点看法 :1 演示实验1 .1 改革实验方法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譬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之一“种子呼吸吸收氧” ,原实验装置是甲、乙两个广口瓶 ,分别装着萌发的种子和等量的未萌发的干种子 ,瓶口用橡胶或软木塞塞口 ,一般实验室较难找到合适的塞子。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的密封性好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