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人韩愈个性“弘通”、“傲俗”,而这种个性特征又自然会影响到其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追求。本文以韩愈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诗论取向及其在品评李杜等人诗歌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张维屏与龚自珍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具有开拓性的诗人,他们两人诗歌创作的主旨和艺术手法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张、龚的诗歌都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爱国情思,深刻的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歌,在艺术上对诗歌的创作都作出了贡献。如果说张维屏的诗以反映时代的巨变和诗人的思想剧变见长,那么龚自珍的诗则以反映现实的广度和社会批判力的深度见长。这两位诗人,就像勇立潮头的猛士,劈波斩浪,冲破传统诗歌的禁锢,开拓了时代新诗风,在诗歌近代化的进程中特立前行,他们都为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戴的诗歌及诗论分析他诗歌的主要特点——注重诗情以及意象的运用。从诗歌内容与形式方面评价他对新诗的贡献,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对象征主义的吸收,对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论颇多新辟创获,其中"以书喻诗"的诗歌批评方式很值得关注,其论涵盖诗变、诗风、诗法等多方面内容,典型体现着宋代诗论的特征。"以书喻诗"之所以在宋代形成并流行有其原因所在:对诗歌与书法互通性的认识上升为"诗书一律"的艺术观念是其根本来源,而打破艺术门类固有规定性的"出位之思"的美学追求最终促成了这一论诗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徐迟于香港写作和发表了不少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和诗论作品。这些诗歌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底色,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论提出要放逐抒情,将诗歌当作宣传的工具,以表现时代为自身的道德。在他的诗歌创作与理论宣扬二者之间存在艺术与政治的矛盾。为了摆脱这一矛盾,安放好诗人的“自我”,他追求思想进步,但却给此后作品的诗意带来了损害。  相似文献   

9.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诗论的本质、诗歌的内质、诗的艺术形式诸方面论述中国现代格律诗人闻、朱诗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元代诗论研究过去多以传世的元代各种诗话、诗谱为研究对象,且不说这些书有一部分是伪书,其理论价值也不高。我们以新出版的《全元文》为研究对象,认为元代诗论厚古而不薄今,师古而不泥古,注重性情,同时又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推崇清新自然的诗风,追求恢弘深远的意境,真率自然而又典雅含蓄的语言。元代诗人转益多师,诗歌理论实是外宗唐,内崇宋,在学习唐宋的基础上求新变。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暴露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创建了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将诗歌和政治、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他强调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近平易,对于诗歌的通俗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辩证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强调诗歌反映社会现实,但在强调内容的真实性的时候,混淆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界线。  相似文献   

13.
钱维城、维乔是清代常州钱氏家族最重要的人物,钱维城是乾隆极为赏识的文学侍臣之一,维乔亦紧追其兄,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兄弟二人由于所受的教育及成长环境的大体相似,在诗歌创作上呈现出很多相似的追求,强调“诗画相生”,着意追求真性情;且二人都对李白、杜甫、苏轼十分敬仰,崇尚三者的精致高格,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由于生活内容与诗歌旨趣的大体相似,二者的诗歌内容与题材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个体及人生际遇的差异,二人在诗文情怀及诗歌体式选择上又呈现出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许印芳的"通变"观在思想上尊推儒学,强调诗歌的社会价值,以儒学正统思想评鉴诗歌和诗人。其"通变"观的价值更在于本于"通"而求于"变",且不拘于儒学,强调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以"求真"为核心追求诗歌的创新,体现出许印芳"门户甚宽,不拘一格"的诗论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在我国诗歌艺术和诗歌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一往人们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文论,却忽略了诗论。如:情忘归一,诗的艺术个性、写作风格等。如果将书中的诗论部分编成一部著作,一定是一部杰出的诗论著作。即使今天,对我们诗歌艺术创造与诗歌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的继承起着重要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对明七子诗论及创作的批判,是钱谦益诗论的重要内容,批判其“诗必盛唐”,限隔时代的主张,强调诗歌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密切关系,诗歌要反映真实的人生感受,主张多师自得。钱氏的诗论对明代文学思潮有廓清之功,开拓了清代文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埙的诗歌理论表现在风格批评上是取向广泛,追求劲健与流丽的统一,在作品批评上则从法、骨、味三方面入手,并力求三者的有机融合。为此,他提出了锻炼与自然并重,博学与悟?结合的创作原则。这一切无不反映刘埙诗论兼容并蓄的多元取向,也反映了元代诗论各家互补、冷静公允的时代特点,预示着诗论总结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歌大国,承载和集聚着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和艺术积淀,其承传、变异和通变,不仅不断为诗歌创造及其诗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资源,亦成为中国文化变迁和创新的历史镜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及其特点。而新诗的发生,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而且是被社会裂变和时代风潮催生的一个“早产儿”,有其自己的先锋性和冒险性,也自然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考验和历史洗礼。  相似文献   

19.
王庭王圭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他重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与干预,强调诗歌对自身情志的抒发;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对悟性、灵感较为重视,强调诗歌创作的自然天成,注重对诗歌的琢磨与锤炼,追求清新流丽的语言,对平淡诗风很是推重。王庭王圭诗论和对江西诗派的自觉批判为中兴诗人提供了新变之先声,为其创作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20.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