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方哲学以分别之法将"存在"分立为"在"和"在者",其中"在"是对本体思考与努力的回答。教育本体问题是要认识教育其他问题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在"与教育联姻的教育之在,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认识其三重内涵:在追问教育终极存在的过程中,谋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世界的统一性;追求教育终极解释的过程中,获得每一历史时期教育知识的统一性;追寻教育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寻求每一历史时期教育意义的统一性。教育之在自我批判的独特意蕴体现在追求"教育之真"、"教育之善"、"教育之美"和认识"教育之人"之中。因此,通过寻得"教育之真"、审视"教育之善"、实践"教育之美"和正确置位"教育之人"可以实现教育自身追求。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老校。学校一直秉持积累、传承、创新的传统。近年来,在活教育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了雅教育的主张。其形成来自历史的积淀,来自对学校现实的认识,来自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文化是立校之基。现在,不少学校倡导"生态教育",打造"生态课堂",但是,如果学校的管理、文化仍然沿袭传统的一套,而不是人性化的管理、开放活跃的学校文化,"生态教育"将重新陷入困境。为此,我在学校管理中,从学生个人、班级、学校三个层面入手,打造"雅"、"立"、"和"生态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一、学生个人追求生态之"雅""雅"是一种贯穿人终身发展需要的魅力修养。我校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在历练和积淀中形成了学校"遵循天性,举止文雅"的"雅"文化。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认真梳理学校发展历史、深入探究学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办"生动·大气的教育",这一教育主张是对"求真"精神的生动践行。基于对"真"的哲学思考,认为教育"求真"应求规律之真,求现实之真,求可能之真;生动的教育是对现实之真的适度尊重,大气的教育是对规律之真的自觉皈依,"生动·大气"的教育是对可能之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国家举办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类丰富宏阔的教育生活之全部.民间教育概念的提出,旨在以一种新的视阈、立场和价值追求来审视今日之教育生活及教育研究;以开放的眼光来剖析今日之教育样态,体察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局限和不足,阅读"草根"民众寻求满足自身生活与发展需求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可以明晰民间教育这种"隐藏的教育"存在的逻辑合理性及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丽钧 《上海教育》2011,(22):58-58
教育之美,是人间大美。“追求美”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要追求美;追求“美的教育”则意味要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著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与完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9.
“信”、“达”、“雅”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物化追求的基本境界。“信”就是成果呈现要准确;“达”就是成果呈现要符合逻辑;“雅”就是成果呈现要精美。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态,都宜自觉地按照“信”、“达”、“雅”的基本思想进行成果物化,既追求内容的科学,又追求形式的完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语文教育家洪宗礼先生写作教育的思想框架。分析指出,洪宗礼写作教育的内核是"立人",他主张从探索写作教学的基本序列入手,从阅读教学中寻求支撑,紧紧抓住"引写"这一关键,始终立足教"活"写"活"的理想境界,实现写作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孔幼芳 《教育》2015,(10):23
有这样一位师者,她如一个痴迷的厨师一般精心烹制着"教育"这道菜肴,并以精湛的厨艺使这道菜肴越炒越可口,使之散发出幸福的味道。她便是担任桂林市叠彩区拱极小学(以下简称拱小)校长的笔者。以礼雅治校笔者对教育情有独钟,18岁师范学校毕业便走上讲台,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期间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2008年出任拱小校长。笔者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人生格言,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教育境界,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然  相似文献   

12.
谈林芝 《教师》2013,(7):88-88
"花草到了春天,受了春光、太阳光的同化和雨露的滋养,于是生长日速。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是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这是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这篇文章中对他所倡导的"活的教育"做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一思想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人文性"有异曲同工之妙。"活的教育"需要"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沈明 《家教世界》2013,(7X):206-207
<正>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是"中国化新教育的独特创造",是陈鹤琴先生在丰厚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渐提炼而成的,是其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实践总结。陈鹤琴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反对"死教育",倡导"活教育",形成了"活教育"思想体系。在现代教育史中,人们习惯把陈鹤琴称作"幼儿教育家",这不能够全面概括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中小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重视经典教育,视之为根本之学;强调会通教育,反对现代学校分科过多;倡行书院教育,强调"自由讲论";其追求"复性"、修德的人文教育思想及实践,与纽曼的博雅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5.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相似文献   

16.
在垂杨柳学区"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管理理念的引领下,劲松第一小学立足校情,坚持以"和雅"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阅读"为特色,以课本剧为突破口,从师生熟知的语文课本内容入手,把"死"的课本变为"活"的表演,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推动  相似文献   

17.
大海的广博与深厚为学校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黄海之滨求知乐土,红日初照书香雅苑"是学校的形象定位,以智促学、以雅育人、以乐促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学校建构"优质智能课堂",运用游戏策略,以乐促教,寓教于乐、寓乐于学,完善学生人格成长,促进智能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学校在课题研究引领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形成特色教学育人体系,打造"雅智"幸福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努力发展成为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的特色品牌学校。  相似文献   

18.
正办刊情况:《福建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教育杂志社主办的主流教育专业期刊,追求"实、新、博、活"的办刊特色。读者对象:面向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广大幼儿教师、园长、教科研人员及各级教育行政人员。内容定位:追踪幼教改革,感受幼教发展;探讨热点难点,贴近教师需要;研究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养。  相似文献   

19.
"真"的认识价值,"善"的道德追求,"美"的愉悦需要是"好"的教育制度之基本价值。"真善美"有机统一既是"好"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特质,也是"好"的教育制度的永恒追求。"好"的教育制度为师生赋值、为学校定规、给教育赋形。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四块糖"故事看似简单,但从中流露的智慧及教育效果却是教育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教育是一门艺术,当面对一张废作,揉弃不用重铺新宣,你是一名画家;独辟蹊径点石成金,方可以艺术家之名执起教育之笔梦笔生花。在教育这条双岔路上,请停下追寻旧迹的脚步,以另一种角度去审视、去探寻、去摸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