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读先生散文是在 1 956年。那时 ,我正在先师王瑶教授指导下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每周四学时、为期一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那是特别强调“文学史一条龙”的年代 ,而今而后 ,现代文学史都不再有如此重头的分量了。我当时还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 ,日以继夜 ,遍查各种旧期刊杂志 ,当然是为了上课 ,但潜意识里也难免还有那么一点好胜之心 ,想在王瑶老师那本已是包罗万象的《新文学史稿》之外 ,再发掘出一批文学珍宝。我以为先生早期的散文就是我重新发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原计划课程结束后即写成文章 ;没想到课程结束 ,我…  相似文献   

2.
刘卫英 《文化学刊》2009,(1):180-181
新时期以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从体例上看,除专门的东北现代文学史外,史著中有对作为东北文学通史组成部分的东北现代文学历史的描述,也有对东北文学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历史梳理,以及对东北现代文学史论结合的阐读。高翔先生多年致力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将数年累积撰写了《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以下简称《文学世界》)一书,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是一部颇多创获的论著。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已经做了许多文章。本人也曾发表过《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一文 (见《东方丛刊》0 2年 1期 ) ,正面阐述了我的见解。尽管仍有不同意见 (很正常 ) ,但经过讨论 ,中国文论中古今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那就是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或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凸显中国现代文论的民族个性。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实践正在展开 ,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读到了今年《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胡明先生和郭英德先生的文章 ,对 …  相似文献   

4.
李钧 《文化学刊》2011,(1):134-1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工程给郭沫若研究带来新契机,至今已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重写"郭沫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非历史主义的"酷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典型代表——这需要学界加以关注和警惕。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郭沫若研究还有许多重大学案和学术增殖点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现代学统建设的角度对郭沫若研究进行概览,力图反思"唯新唯西"思想的负效应,并重申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对"人学"的不断挖掘与发现才是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国内外首部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与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关系的文化理论专著,《融通与变异:意识流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不仅科学地梳理了两者之间的流变路线及相融吸纳的关系,而且弥补了中国现当代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空白,给当代中国文学"人学观"带来新的认识和体悟。近年来莫言、阎连科、曹文轩等名家在世界文坛的熠熠闪耀,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中国化"科学研究的现实需求,这也正是探寻"人学"的意识流动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以"风会"之变为依据,将宋代文学史划分为宋初、盛宋、南渡、宋末四个时期,并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坛风貌都进行了宏观的勾勒。从以变开运、振衰起弊的宋初复古文学到波澜壮阔、朴雅畅达的盛宋元祐文学,从理学渐染、平易啴缓的中宋南渡文学到学为门户、诗变江湖的宋末衰弊文学,《总目》从作家群体、作品风格、文学流派、文体衍变等多元角度为我们描绘出宋代文学由弊而兴,又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总目》以"风会"为视角的分期标准是以政局变革为主导、旁及士风、世运与文风的一种综合性的划分标准。《总目》以通变的进化史观审视宋代文学史的演进,注重对宋代文学史风貌阐释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呈现出一种近代的史学意识。对《总目》宋代文学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总目》文学史观的理解,明晰《总目》对宋代文学的评价与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学史生成、演进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也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学研究也像中国的其他现代学术领域一样 ,经过约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 ,在研究方式上似乎走了一条由综合到分科并再到综合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传统学术是强调文史不分家的 ,所以谈文学总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 ,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 ,但在早期的几部明代文学史著作中 ,却很少有人不谈到他的 ,从明代的王世贞到现代的钱基博都是如此。可是到了建国后所写的文学史里 ,就再也难以见到有人专谈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了。因为 2 0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形成时期 ,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当然也就各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既然王阳明被划分…  相似文献   

8.
海外书情     
<正>《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贝尔纳普分社,2017年5月出版《新编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编者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并担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汉学研究中心主任。译作主要有:《现代抒情传统四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等。该书借助分析传统文学形式和流行歌曲歌词、总统演讲、政治  相似文献   

9.
祝尚书先生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从1998年开始,将其研究重点逐步转移于宋代科举与文学,并陆续有专题论文刊出,颇得到学界的关注,我也间有研读。现在祝尚书先生将这二十余篇论文结集,正式题署为《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因我过去曾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先生视我为同道,故特邀我作序。我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祝先生于数年前已在中华书局出版其所著《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近年来我又因受学界友人委托,计划编纂一套较有规模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两宋部分约请祝先生主持,因此可以说,我们确有学术…  相似文献   

10.
一在 2 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 ,严家炎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 ,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炎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 60年代初严家炎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 ,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原来 ,《创业史》发表后 ,在文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赞许文章已达数十篇。关于《创业史》的论争 ,新近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记述道 :“1 960年 ,邵荃麟在《…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举办的“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文学研究与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陶文鹏、蒋寅、李春青、陶东风、赵敏俐、傅刚、陶礼天、韩经太、黄卓越、方铭、郭鹏、张德建、段江丽、钱婉约、李玲等。会议就当前文学研究中的重大和敏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希望在古典学科和现代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为传统话语和时尚话语的会通进行有效沟通。一传统学术方法与当代学术文化之关系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基本…  相似文献   

12.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合撰了一部《李德裕文集校笺》,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一问世 ,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阅读之后 ,觉得该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尤其是书中昭示的学术研究的途径、规范与方法 ,对于目前的古籍整理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一傅璇琮与周建国先生研究李德裕以及牛李党争 ,已经有 2 0年的历史。 2 0世纪 80年代初 ,他们就有重要的论著问世。傅先生有《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 1 984)、《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1 982年第 3期 )、《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研究》(《文史知识》1 983年第 2期 ) ;周先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范畴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并且带动了当时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深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学术和思想文化语境的变迁,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阐释向度的单一,尤其是一味地采取"以西解中"的诠释方法,从通行的文学概论教科书的概念和定义出发,寻找传统文论中的某一范畴进行一番内涵阐述,而最终的结果则难免将传统文论范畴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注脚,以印证西方文论之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古典文献学的特点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作了深刻的阐述 ,认为对材料的全面掌握和正确解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突破与重大进展的基础 ,而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则是保证。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 ,文献学理论更接近于技术性方法论 ,它可以印证哲学的结论 ,给哲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 ,但不能要求它成为哲学的分支。其次 ,本文对自己在宋前戏剧、敦煌文学、简帛、诗赋等方面的文献学研究工作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最后论述了文学学与学术规范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的古代文学研究与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墨家逻辑的现代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沈有鼎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较准确地诂解《墨经》原典,充分肯定墨家逻辑的成就与科学价值,用比较研究和具体分析方法,辨明中外逻辑异同,是墨家逻辑现代研究的典范.沈有鼎的贡献,奠定了墨家逻辑复兴的基础,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值得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感悟这一文化资源的发掘、清理,是我近期在有关中国诗学的研究中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除先后多次在一些学术场合谈过我的看法外,还于2002年发表过《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一文,对其意义作过一些初步的说明。近期撰写的《感悟通论》,原是我所撰著的《中国现代学术通论》中的一章,完成后未及发表,就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传阅,他们中的几位并从各自的角度写成论文,尝试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由于各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对问题的认识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这里将它们集中刊出,目的在于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借以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