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争议中的纪实小说,不应丙作单向度的判断,而应给予多维的审美批评,就写实特而言,或以新闻的叙事立场进行“实体化”写实,体现其信息价值,或以个人的亲历与经验侧重于“主体化”写实,体现其,坐 体实验上,则显示出“边缘化”的写实风格,实践着学现代审美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纪实小说     
自1983年刘亚洲首先亮出“报告小说”旗帜后,“纪实小说”可谓是异军突起.旋即以“纪实小说”为核心的“纪实文学热”席卷整个文坛.它与诸多的“热”汇聚一起,形成了新时期文坛蔚为壮观的繁荣和绚丽.而今,旋风正悄悄离去.但是“纪实小说”却以它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读者中,在理论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的“紧张感”是“新写实”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且这种“紧张感”是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新”和“实”遥相呼应、互相映衬的。另外,这种呼应和映衬又是通过“新写实”小说那“紧张感”十足的语言文字对革命现实主义“四平八稳”式的文字的反驳以及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紧张生存现状”相契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种以描绘现代大都市市民为主体的“凡人”或“平民”的文学,正悄悄崛起并迅速为当代文坛所注目。这就是被冠以“新写实小说”称号的小说潮流。单以“新写实”的指称看,这里的要义在于个“新”字。当代文学,历来就是现实主义传统厚实而深沉,若仅仅“写实,本不致于引发这么多的关注和争论、正是这“新”字,揭示了当前这股“写实主义”潮流具有某种与时代之发展合拍抑或超前于时代的“新”意。即在“写实”的表层文本结构中,蕴含了颇多耐人寻味的现代胸怀和现代意味。李晓小说的荒诞感也罢,刘恒小说的个本生存需求与艰难窘境也罢,或者象刘震云小说所透露出来的深沉文化反思意向,都无不生成转换于表层文本结构和叙述方式的不折不扣的“写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刍议余海乐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关于这一流派的名称,众说不一,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等诸多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与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时期文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文本。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写实”观念,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这种颠覆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张扬平民生存价值以及文本中的“无英雄化”等方面。而在历史题材领域,新写实小说也同样呈现出对历史神话的消解,注重表现历史的边缘性、偶然性以及轮回感等,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纪实小说,必然会有“旧”的参照体,这个参照体便是1985年左右以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和张辛欣、桑晔合写的《北京人》为代表的纪实小说创作小潮。之所以言其“旧”,是因为这些作品尚未处于创作上的自立状态,在实验着解决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典型化方法”和小说的“分解式典型化方法”的融合中表现出权衡不定把握不准的态势。尤其是在报告文学的咄咄气势下只能尾随其后而难成格调,以至刚刚泛起浪潮便迅速地消落了。另外,“新”在这里还意味着与那些地摊型地工匠式制作的低劣“纪实小说”不可同一而语.八十年代以来,小说…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写实小说逐步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号,其“卷首语”指出:“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1989年3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正式确定了“新写实主义”的名称。《钟山》杂志联合《文学自由谈》还在当年召开了研讨会,从此“新写实小说”这个名词开始被当代文学评论界和学界频繁提及。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小说曾是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道绚烂的风景。在反动以往小说的主题与技法、开启新一代文学潮流上 ,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着力从社会史和文学史两方面考察“新写实”小说崛起的背景 ,把它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到如今的发展轨迹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并在对照当今文坛现状与发展趋向的基础上 ,提出“新写实”小说的生命和未来主要还是在于一个“新”字。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8.
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不仅超越了改革文学,而且也超越了所谓“新写实”小说;然而,人们在探索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与不足时,却存在着很多理论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在“现实主义”的概念上打摆子,困于传统的道德批判,而不是深入地开掘和把握现实主义的特殊内涵。有人认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不过是前一段“新写实”小说的延伸与拓展,显然,他of没有看到前后两者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1、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没有像“新写实”小说那样描写在困境中趴下的小人物,而是着力刻画站起来了的小人物。2、尽管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描写…  相似文献   

19.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小说家专注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夫俗子的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不同,他们的作品因此被称为“新写实小说”。重视世俗生活的描写,重视世俗化语言的叙写,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