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研究可分为三个路向:正面阐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意蕴、展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交叉研究、批判性地质疑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实际上,应当开展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以深化第三个路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以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为背景,结合深层生态学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从自然条件、科学技术、全球境及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法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哲学走向发展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致思路径。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发展哲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本体论、思维方式、价值论、伦理观等诸方面扬弃了先前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生态哲学。因此,发展哲学必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老庄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西方经济学的某些不足后,结合老庄哲学的思维体系,我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理:生克原理、整体原理、多元循环原理。其主要特点是整体、平衡与和谐。最高境界是天人和谐原理,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意义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目标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力求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意义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价值目标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力求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已成为一个广泛的话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它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困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以走出困境的。这就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8.
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当人类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时,一种新的哲学方向--生态哲学悄然而生,这种“哲学转向”,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生态化”是未来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新世纪大学教育将肩负起对“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的适应和超越之历史史命。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向传统哲学观点提出了多向度的挑战,结合中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的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试验,阐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来推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意识研究的现状表明可持续发展意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很多研究者的研究领域具有片面性,还不能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同时,同发展经济相比,意识形态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强化或强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基层意识相对薄弱,运用系统科学思想培育大学生基层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要根据系统科学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重要原则,统筹兼顾、区分层次、顺应变化,使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运用整体性方法,形成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整体合力;运用层次性方法,强化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针对性;运用动态性方法,确保大学生基层意识培育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从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环境合理性理念树立、环境实践教育与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人口意识、人均与国情意识、环境资源意识、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环境法制意识、环境公德意识、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环境保护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历史中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相关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课程使用率低和更新慢导致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课程建设者的资源共享意识与版权意识发生冲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是实践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要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通过教学改革、宣传教育、社团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 生,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有三条基本指导原则:1、减量化原则;2、 再使用原则;3、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有诸多工作,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环保的参与度和意识。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regarded as future decision-makers in society and have a high likelihood of becoming opinion-shapers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 Their awareness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ill therefo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upon sustainable marin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and coastal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total of 825 valid samples i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Overall, respondents possess a highl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a moderate self-reported level of marine knowledge, but are not actively engage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deavors, particularly ones involving spending personal income and taking legal or political action. Experience in marine-related activities and marine knowledge are important in foster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gap between widesprea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low eng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actions by proposing a multimodal approach: improving marin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marine-related activities, creating safe recreational spaces at seasides, and reinforcing legal education. This study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cean citizenship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