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查1979年10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与1986年5月4次印刷的《辞海增补本》中均无“职业”一词的专条。前者仅在“职”字下刊有“职务、职业”四字。从解放后号称辞书巨辑的《辞海》中竟无“职业”一词(概念)的事实来看,表明在此以前,“职业”云云并不像今天这样,常见于人们  相似文献   

2.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竞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作者朱光潜把《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中的“蓝”解释为蓝颜色,笔者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辞海》中“蓝”有四个义项,其中“植物名。有多种。如蓼科  相似文献   

4.
潘飞声是清朱民初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曾在德国柏林大学任教四年,归国后在香港任报社主笔十三年,晚年在上海加入“南社”,被称为“南社四剑”之一。潘飞声编有《粤东词钞三编》,著有《论粤东词绝句》。本文对潘飞声《论粤东词绝句》二十首作诗、词对照的解读,并归纳出潘氏写作论词绝句的方法,可见潘氏对粤东词学贡献之一斑。  相似文献   

5.
《师说》“练习”献疑江苏南通县四安中学王益民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师说》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是:“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其下编有三组小题,人教社配套《教参》均有“参考答案”。该题的1、3两组题及“参考答...  相似文献   

6.
胡茜 《学语文》2007,(2):42-42
《新华字典》中“抢”的基本义为:“夺,硬拿”。“劫”的基本义为“强取,掠夺”。“掠”的基本义为“夺取”。“夺”的基本义为“抢,强取”。可见这四个词的基本义极为相近,且《同义词词林》也将“抢、劫、掠、夺”收为一组同义词。本文主要根据《汉语大词典》等提供的资料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这四个词是如何构成一组同义词的,二是对这些词稍作辨析。  相似文献   

7.
遍读纳兰词,就会发现纳兰词与梦有不解之缘。冯统同志编校的《饮水词》是至今收纳兰词最多的本子,共收词三百四十八首,而其中带“梦”字的词就有一百一十一首,此外还有几首不带“梦”字,但也写到作梦的,共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可分三类:一类是并非写作梦,而是用梦作比喻的。如“秾华如梦水东流”(《于中好》)、“人生南北真如梦”(《水龙吟》)。这类词约有二十余首。第二类是写别人作梦的。如“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昭君怨》)、“梦里靡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天仙子》)。这类词约有十首。第三类是写自己作梦的,约有八十首,占《饮水词》总数的四分之一稍弱。这类词中有几首是写“寻梦”的,其余全是写作梦的。可见纳兰性德的梦是极多的。 他一年四季都在作梦。“梦回酒醒三通鼓”(《菩萨蛮》)写的是春梦;“亲持钿合梦中来”(《鹊桥仙·七夕》)写的是夏梦;“梦里砧声浑未歇”(《清平乐》)写的是秋梦;“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菩萨蛮》)写的是冬梦。尤其是在春天,他的梦更多:“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古北口》)、“一春幽梦有无间”(浣  相似文献   

8.
释“赫连”     
我曾在《关于“桃花石”》一文中(见《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学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四期),用突厥语中表示“山头”之一词,解释汉文史籍所载的“拓跋”、“秃发”、“铁弗”或“铁伐”等词,认为它们可能分别为taγ-bas,tupus,tǎvpus的对音,即互为对应之词或不同的方言形式,而“桃花石”(Tabγac)与“拓跋”(Taγbas)二者的差异仅在于词中bγ的错位和词末收尾辅音c、s的不同,前者可能为后者的谐音词,涵义为“虏”。这些解释,在语音、词义上都有相当根据,我以为是站得住脚的。只是还有一个与“铁弗”有关之词,大夏赫连勃勃改姓的“赫连”,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心中总觉得有点儿欠然。直到最近重读《秘史》,才发现此词也可能与“山头”一义有关。  相似文献   

9.
《破阵乐》、《破阵子》、《十拍子》在《教访记》中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曲名,因曲谱失传,三者在音乐上的关联已难考述,通行的《破阵子》是从《破阵乐》中摘遍而来的说法似难成立,又考之词律,《破阵乐》是不能作《破阵子》的别名的,《十拍子》能否作《破阵子》的别名,目前也难定论。《破阵子》的词体、词情和气格,都“始”于并“正”于《云谣集》中的四阕敦煌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传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离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成熟;曲子词最早起于民间,中唐以后文人染指渐多,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温庭筠和西蜀词人的词作。”笔者认为,从感情色彩上看,句中的“染指”一词用得欠妥。  相似文献   

11.
本选取南宁人说普通话时在词语上较易出错、有代表性的四点,列为《说“不懂”》、《不与没(没有)》、《怎么说“被子”一类词》、《量词“只”的使用》四则,通过比较分析,以有助于持粤方言准确使用普通话词汇。  相似文献   

12.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在《书·舜典》中叫“元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般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有一道从《九章算术》中选材的试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要求考生从四幅图中选出符合题意的一幅来。此题虽只占全卷总分的1/120 ,但细细品偿,令人不禁叫绝! 此题之妙处大致有四: 综合性,考查运用能力。这道题说难又简单,其实只考了四个字:“本”、“末”、“去”“还”,却起码综合了三项关于字、词的基础知识,即《六书》中的“指事”、词的本义和后起义以及多音多义词。有的考生虽对许慎《六书》倒背如流,却将“末”误解为“根”,将“本”解释为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15.
姓名成绩(满分100分)一、按音序的前后顺序排列下面一组汉字。(4分)陡嵌稞番版魂傲圣二、“盛”(shèng)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①兴盛;②丰富,华美;③隆重,大规模的;④深厚。“盛开”“盛会”“盛情”“盛装”四个词中,“盛”字的意思依次是()。(2分)A郾①②③④B郾①④③②C郾①③④②D郾①③②④三、至少写出四个表示人物神态的成语。(6分)四、下面四首古诗中,哪一首含有描写色彩的句子?()(2分)A郾《山行》B郾《早发白帝城》C郾《题西林壁》D郾《宿新市徐公店》五、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4分)如果您订阅菖菖菖杂志,会感到:多一生活…  相似文献   

16.
故事和情节     
在语文教学中,讲解小说必然要使用“故事”和“情节”这两个词。通常还喜欢将这两个词合成“故事情节”一个词来使用。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该用“故事”,什么情况下该用“情节”,什么情况下该用“故事情节”,全凭感觉,有很大的随意性。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1992年重庆第二次印刷),在小说单元《林教  相似文献   

17.
元旦贺岁诗     
“元旦”一词来源于古代,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宋朝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的开篇说道:“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四气新元旦,万寿初  相似文献   

18.
词是中国抒情诗中的一种特殊样式,与中国四、五、六、七言诗的整齐句式不同,它主要是以长短句来组织成篇的.词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 词的长短句中,从一言到九言都有,在句法上也有特殊形式.其中一言句的,如《十六字令》的首句即是.像蔡伸的《十六字令》开头是一“天”字.二字句的,如《满庭芳》下片的首句即是.像苏轼的《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下片开头是“云何”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月人词鉴赏·三》《月人词鉴赏·四》分别于今年6月、8月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11月4日下午,“《月人词鉴赏》(三、四)出版座谈会”在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会议室举行。当代大词人月人高级编辑,《月人词鉴赏》主编、渭南师院人文学院梁建邦教授、院长凌朝栋教授、副院长蔡静波教授,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冯巍,《月人词鉴赏》(三、四)参编人员以及人文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人选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又在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朱光潜著)中加以赏析。本文拟对朱先生的赏析及教参的分析提出两点异议:一、“别枝”一词解人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句中的“别枝”一词,历来众说纷纪。主要观点有两种:1.“别”为“离开”。“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开了树枝,把枝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