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托里拆利实验测定了大气压的数值.但我认为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上面并不是真空。  相似文献   

2.
一、用粗细不同的玻一或弯曲的玻璃管做托里拆利实验,其结并,引和吗,答;相同.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水银柱,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户一Pga,只跟水银的密度产和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h有关.跟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和形状无关.二、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把玻璃管慢慢往上提,水银柱的高度是否变化?当把玻璃管完全提高水银槽时,管内水银会漏掉吗?答:不变化.只要大气压不变,水银柱的高度保持不变,只是在玻璃管不断上提的过程中,上端真空部分的长度不断增加;当玻璃管下端…  相似文献   

3.
人类很早就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却比较晚.大气压强的大小,是1644年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的一个著名实验测定出来的.并发明了气压计,表明大气压可用水银柱的高度来量度.为纪念这一科学成果,将他做的实验命名为托里拆利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如图1所示,实验过程为;用一根长约1米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手指封住开口端,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水银粮中.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就等于大气压强的大小.为什么玻璃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由于玻璃管原来装满水银,倒插入水很…  相似文献   

4.
大气中存在着压强。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首先用实验方法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如图1)。通常,将等于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随海拔高度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周培付⒇(湖北省浠水县汤铺中学436208)托里拆利实验能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又能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教学中理解并做好这个著名实验,很有必要.学生能否理解大气压强的值就等于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值和教师安...  相似文献   

6.
专点大气压强例1大气压强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1990年,湖南省)[分析与*】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地球对空气也有吸引作用,因此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就是大气田强.这就是说,大气压强是由大气的重力产生的.第二间可根据作用在托里拆利管内、外水银面上受到的大气压强来讨论.托里拆利管内水银面上方没有空气,因此就没有空气压强作用在水银面上,而管外的水银面上的大气压的压力就支持着管里的水银柱,可知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等…  相似文献   

7.
做托里拆利实验时,除了考虑水银上方是否存在“托里拆利真空”外,还要考虑玻璃管的选择。下面笔者仅就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强的系统误差作一点分析。设用密度为ρ的水银,内径为d的玻璃毛细管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得水银柱高为h。一般我们把实验结果表示为: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高为h的水银柱液体的压强值。即:p_0=p_h=ρgh. (1) 如图所示,由于毛细管中水银蒸发将引起附加压强△p,同  相似文献   

8.
托里拆利实验是将大气压值的测量转化为水银柱产生的液体压强值的测量。用刻度尺能够精确地测量出大气压托起的水银柱的高度h水银,  相似文献   

9.
如何做好托里拆利实验通城县双龙乡中学吴忠甫(436131)托里拆利实验不仅能进一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能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的值。因此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必须想法做好。下面谈谈做好托里拆利实验的要点及注意事项。一、实验过程1.用漏斗...  相似文献   

10.
例1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测得大气压是76厘米高汞柱。(1)如果把玻璃管横截面积增大一倍,管内外水银柱高度差是多少?(2)如果把玻璃管向上提起4厘米(管口未出水银面),则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又是多少? 错解:(1)38厘米;(2)80厘米分析:(1)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管内水银面上方没有空气,因此就没有大气压作用在  相似文献   

11.
托里拆利实验测定了大气压的数值,但我认为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上面并不是真空. 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向一个一端开口的长玻璃管内注满水银,用手指堵住开口端,倒转玻璃管放进水银槽内,然后松开手,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会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停止.课本上讲此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上部是真空,而我认为不是这样. 我们在“热现象”中学过蒸发现象,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它对于学生理解大气压数值很重要.但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按教材方式做本实验有不少弊端:(1)向管内灌水银劳神费力;(2)水银在常温下易蒸发且有毒性,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不少教师以讲代做;(3)即使做过本实验,仍有不少学生不相信是大气压支撑了玻璃管里的水银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认为,大气压对槽里水银的压力是向下的,怎么说是大气压向上支撑了玻璃管水银呢?二是学生看到的不是大气压使水银柱上升的过程,而是下降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的唠唠叨叨,往往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13.
多用简易气压计简介张俊玲,张艺芳在初二物理“大气压的测定”一节中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托里拆利实验虽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又为测量大气压提供了一种方法。但它在教学演示中存在着两个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托里拆利实验的缺点1.托里拆利管又细又长,...  相似文献   

14.
对大气压强一课的处理,历来都是由马德堡半球实验、纸片托水实验、皮碗实验等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然后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这样的讲课顺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但对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大气压约能支持760 mm高水银柱、约能支持10 m高水柱的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按科学家认识大气压的历史过程讲授此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托里拆利实验是初中物理“大气压”教学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出于水银有毒性的安全考虑,现在的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多用学生观看录像来代替了)。然而,在历次的托里拆利实验演示(或看录像)之后,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该实验不理解,主要是弄不清楚玻璃管中76 cm高水银柱的压强,为什么会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即便教师费尽口舌,从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压强变化的角度去分析,也仍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达到似懂非懂的地步。这很可能与大气压比较抽象有关,对于空气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大气压强我们又感觉不到,不像人在水中能感觉到水压强的存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讲,大气压强是非常抽象的。为此,笔者尝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如同用水流作比来讲解电流、用水压作比来讲述电压一样-用液体内部的压强作比来讲解大气压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由于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这时压在水银槽内水银面上的压强有两个,一个是管外大气的压强,另一个是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如果管外大气压大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时槽内水银在大气压作用下将被压进管内,使管内水银柱升高.如果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于管外大气压,管内水银柱将下降进入水银槽内.只有当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管外大气压时,管内水银柱就不再上升或下降,所以大气压等于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当大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时,P。一76厘米汞柱一Pgh—13.6X10’千克/米‘Xg.8牛…  相似文献   

17.
初二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通过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跟760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从而得出大气压的值约为1.01×105Pa.该实验的演示方法及原理,有以下几点难以为学生理解. 1.往托里拆利管灌注水银排尽管内空气后,倒插入水银槽中后,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部分学生不易接受. 2.管内水银柱高度因受当时大气压的影响,高度与760 mm有一定的差别,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准确程度产生怀疑. 3.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支持着管内 760 mm高的水银柱,仅靠讲解、分析,似有让学生硬性接受之嫌疑. …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大气压知识的抽象和有关托里拆利实验操作的机械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回答问题时,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举例说明.例1 如图1所示,一同学测定大气压时,测得水银柱高为74厘米,若此时外界为 1个标准大气压.当管倾斜放置时,管内水银柱长度__,高度__.错解 长度变长,高度不变  相似文献   

19.
1,用麦秆可以把敞口瓶中的水吸到嘴里,水是“吸”上来的吗?答:不是的.确切地说,应是被大气压压上来的.用嘴吸麦秆时,吸走了麦秆中的空气,麦秆中气压减小,因此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水就通过麦秆进入嘴里.2如图二所示,U形玻璃管两边水银面为什么不一样高?答:因为玻璃管左边是开D的,液面上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右边是封闭的,液柱的上方没有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和右边管须对右边液住的压强差支持了(hi-hZ)这段水银柱,所以玻璃管两边水银面的高度就不一样.3.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不论管子是否倾斜,管中水银柱的竖直…  相似文献   

20.
托里拆利实验为测量大气压强提供了一种方法,并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本对实验原理所做的分析不够细致,同学们对“管内的水银柱为什么是外界大气压支持的?”,“为什么大气压强的大小正好等于管内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等等感到疑惑不解.本文试对这一实验的原理提供几种分析方法,供读者参考.1.设想波片法设想在管内切出一个小浪片,其位置与水银槽水银面等高(如图1).液片足够薄,其薄的程度达到可使液片上下面视为在同一高度,重力可忽略不计.因为液片平衡且本身重力不计,故有:又因为液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