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中西音乐的曲式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 中国音乐自愉自得,故不在乎形式,以线型发展为主;西方音乐重逻辑论证,故注重形式,讲究结构,这两者的差异,其实是由中西音乐审美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共同语言,中西诗歌都具有声韵美的音乐属性。尽管中西诗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韵律形式,但在表达人类情感经验上始终是一致的。本文从乐调、声韵与情感的对应关系来分析唐诗与十四行诗的声韵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大物博,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更为别具一格。在各个地域形成了地域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演绎,最特别的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用西方钢琴形式解读地域民歌,为中西结合的音乐增添了一笔色彩。  相似文献   

4.
中西音乐从形成到发展,分别有着自己国家的风情与底蕴。通过对中西音乐文化、音乐结构、审美原则等方面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音乐特色形成的不同原因,进而论述了中西音乐发展的不同历程。  相似文献   

5.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乐曲钢琴改编作品的演奏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产生了的一种新的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这些乐曲以其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与西欧代表乐器钢琴相融合的特殊艺术性,在演奏中从技术基础、音乐学分析、艺术处理、细节要求等方面具有与普通的外国钢琴音乐作品不同的艺术特色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学领域内,关于音乐审美体验的论述日趋丰富。然而,关于中西音乐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审美体验意义的探讨尚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入手,研究和探讨音乐课程的结构、标准及其价值和地位,以及传统音乐化与中西音乐关系问题;阐述传统音乐遗产的保护,从化的层面论述我国传统音乐化与多元化协调、并存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形态学的角度考察中西音体系的内在构成原理可发现:中西音体系对该原理有不同应用法则,与各自音乐实践有对应关系,因而中西单体系有各自特殊的表现规律。这有助于对音乐形态学的学科地位与涵量作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本质是情感审美,故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淡化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交互的情感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1.
拓宽敦煌音乐研究的路子庄壮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全世界也是共所景仰的。自汉武帝设立敦煌郡开通丝绸之路,通过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融汇以来,敦煌音乐便成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今天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敦煌音乐,是由敦煌遗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艺术歌曲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并于30年代发展成熟。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将欧洲作曲技法同申国诗词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民族化和声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之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3.
音体系包括音律、音阶、调式、调性等诸多方面,探究中西音乐的不同,需要从生律到音阶的建立再到调式的应该用这一整体出发。从律学层面、音阶层面、调式层面分别探讨中西音乐的不同,首先对这几个层面中的概念问题加以区分,然后从整体上加以比较中西音乐的不同,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刘天华是近代专业二胡学派的创始人,是他把二胡搬上了专业音乐表演的舞台。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刘天华为二胡的发展争取了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刘天华所处的时代,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之时。在音乐思想上,刘天华受到当时“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生贡献于“改进国乐”事业。在改进国乐的观点上,刘天华与蔡元培的主张是一致的,那就是“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短”。关于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当时的复古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都认为中西音乐根本无法合作。在刘天华之前任北大音乐…  相似文献   

15.
唱歌是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形式,《乐记》中曾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之……歌唱教学正因其顺应人类的天性,成为音乐教育的途径之一。歌曲是最大众化,最具有教育性和普及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唱歌教学是学生获  相似文献   

16.
音乐建筑涉及音乐,声学和建筑诸多方面,是比较特殊的建筑类型,由于音乐欣赏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故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必须掌握音质的基本物理参量和与之相应的建筑措施。音乐厅从建筑上看固然也是一项工程性的创作,但不能况离它的重要使用内涵,否则只重形式,忽视功能,但不能脱离它的重要使用内涵,否则只重形式,忽视功能,便不会是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研究诗歌形式系统的又一组论札,包括:(1)中西诗歌形式的主导美学特征;(2)中西诗歌的语符系统及其差异特征;(3)中西诗歌的诗体构成与群类构成及其美学表现功能;(4)中西诗学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概观等等。  相似文献   

18.
曾帆 《教师》2013,(4):128-128
人类社会中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文艺思想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基础,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本文将从中西物质文明差异、音乐理论、音乐审美方式这几个方面展开关于中西音乐意识的分析和论述。1.中西物质文明差异从自然地理层面上看,中国为三  相似文献   

19.
从声、调、谱、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西音乐的比较,中西音乐差别的根本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西方文化的开放性造就了西方音乐的统一化、标准化,进而形成西方抽象的音乐发展逻辑体系。中国农耕文化的自给自足性,是形成中国音乐近人声、尚自然、展个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中西方管类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论是在乐器的制作技术还是在演奏技法方面都取得了突破,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展开,管类乐器在作品创作、专业教学等各方面都逐渐形成互相借鉴、吸收的趋势,伴随的而来的是音乐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故如何更好地理解彼此间乐器的历史文化、审美特征等也就成为中西乐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管类乐器竹笛和长笛为例,试从历史由来、制作材料、音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中西管类乐器的学习者及其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