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2.
1943年发表于《天地》杂志的《封锁》,不仅是张爱玲这一时期践行年少时“天才梦”的力证,亦是促成张胡之恋的“红线”,其中更包含着作家对于整个战时人类生存困境的凝视。张爱玲藉由文本《封锁》建构数个“梦境”,从饮食男女恋情美梦到战时上海众生之梦,及其自身的浮生一梦。通过将张爱玲的自身经历与文本进行比照,可以看到二者的互涉,更可以注视到作家在支离破碎的梦境背后的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沦陷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离开了当时的主导话语,张爱玲的女性小说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也表现了历史的悲剧。她的作品描绘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具有苍凉的真实感。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主题: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来源于张爱玲成熟的女性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中,作者描绘了一段战争封锁时刻的"奇遇".小说中"吴翠远"这一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正是现代女性的共有难题.出走的女性面临着"堕落"还是"归家"的艰难选择.时代发展中,现代女性的家庭与其个人爆发观念冲突,现代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在女性被动地位、女性经济权利、女性自我认同方面的深刻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借助霓喜的遭遇,呈现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理解: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缺乏必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价值产生误解,甘愿沦为男性的附庸;男性掌控着话语权,使女性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女性为了生存而走进无爱的婚姻,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性格逐渐发生变异。张爱玲的苍凉叙事,传达出一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隐忧。  相似文献   

6.
伍尔芙与张爱玲同为20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作家,作为东西方女性意识崛起的突出代表,在伍尔芙和张爱玲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对于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意识的关注。但是,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又存在着差异,这在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伍尔芙小说《到灯塔去》中的莉莉·布里斯科两位年轻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杨璇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19-121
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8.
女性世界是《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关注女性的生活,表现女性的心灵,尤其是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是曹雪芹与张爱玲两位小说大家的共同着眼点.文章在论述《红楼梦》与张爱玲女性意识同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张爱玲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一篇,1943年11月发表于《天地》杂志。在这篇小说里,正史被消解成了一道背景:传统的“真”与“伪”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被颠覆;全篇弥漫着一种张爱玲特有的悲凉氛围。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写于1933年,张爱玲的《封锁》写于1943年。这两篇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上海,反映了都市知识分子的心灵状况。二人同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吸收了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揭示出都市人群的精神困惑,呈现出传统意味和现代特性。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与张爱玲的《封锁》在心理描摹、场景设置和行文结构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细微差异。通过对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环境空间、心理特征和历史背景四方面的分析,来分析特殊历史环境下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对于认识当下城市人群的生存境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用她惯有的手法,特殊的比喻,写了一个精炼得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这故事因封锁开始而开始,因封锁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本文试从作者所采用的陌生化叙述手法入手,分析解读《封锁》中所诠释的现代人生的庸常与渴望。  相似文献   

14.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以一份属于自己的女性话语和体验,谱写了一个决不同于他人的女性寓言,描绘了一批生活于乱世,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形象。本文以张爱玲的几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展现了张爱玲作品所表达的"时代的沉落,人的生存状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晓玲 《学语文》2007,(3):5-35,38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以四十年代初战乱连连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被封锁的电车车厢内上演的一幕凡俗人生风景图。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起来显得漫不经心,简简单单,然而经过作者卓越的艺术穿透力,却变的精致而又细腻。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和张爱玲的《封锁》讲述的是十分相似的两个故事。通过对这两篇颇具代表性的小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探讨施蛰存与张爱玲在处理文本时间和制造审美效果上的不同之处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是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中关系到人的个体生存选择的大问题。作为张爱玲寻找生趣与诗意的存在方式,它们也为共同在世的其他世内存在者提供了一种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模式。从张爱玲《落叶的爱》与诗人里尔克的《秋》的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存况味。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与《传奇》胡荣华张爱玲这位40年代上海滩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她的名字却随着《传奇》、《流言》等作品的相继再版而悄悄走进读者的心中。究其原因何在呢?仔细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