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一篇奠基作品。它写于1935年,发表在1936年6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我国东北伸向内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开门揖盗,沦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在受难中觉醒,革命斗争正向新的高潮发展。作者选取了黑暗现实中的一角,揭示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真相。作者写的虽然是局部的社会现象,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光明和黑暗两大势力的搏斗,但是,它却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特征。作品里的包身工,她们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日本资本家,是他们日本侵华势力的体现,带工老板,是中国封建邪恶势力的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构成了罪恶的共同体,他们大量地吞噬着人  相似文献   

3.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六年,夏衍同志发表了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包身工这一罪恶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起来,制造了这种十分残酷和野蛮的剥削方式,它榨干了广大工人的血汗,吞噬了无数工人的生命。作品展现的这幅悲惨的人间地狱画图,激起人们的无比愤慨。但是,它的深刻的政治意义远不止此,作品告诉我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的破产,使大批农村饥饿儿女被诱骗到城市,成了非常廉价的劳动力;而帝国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扩大市场,使中国农村更加陷于破产。作品还告诉我们: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才能进行经济侵略,农民儿女才长期处于饥饿之中,  相似文献   

5.
《包身工》是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夏衍于1935年写的一篇报告文学。它以旧中国包身工苦难生活的真实描述,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其描写的内容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二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6.
《包身工》修改类析四川南充高中杨猛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揭露了野蛮残忍的包身工制度。作品写于1936年,最初发表于《光明》半月刊,后来收入《夏衍选集》和高中课本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文字上的改动,现将部分改...  相似文献   

7.
夏衍先生在其报告文学《包身工》中,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包身工们的遭遇公之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相似文献   

8.
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篇杰作,最早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光明》杂志创刊号上.由于它真实而生动地揭露了二十世纪在日本帝国主义经营的中国纱厂里,还公然地保存着奴隶制度这一罪恶事实,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民那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救亡斗争.对于这样重要的一篇作品,解放后在一些报刊、书籍中广为转载、选用,那是十分自然的.然而,在转载和选用中,几乎都作了改动,且改动的情况又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10.
夏衍在1936年6月发表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之一。作为报告文学,它不仅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表现了作者极其深刻的见解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诚然,文章是以叙事为主体——作者详尽地报道了上海日本纱厂里一群失去自由的女工们的非人生活状况,其中着重描写了弱女子“芦柴  相似文献   

11.
夏衍的<包身工>,是作者于1935年用几个月的时间深入上海日本纱厂调查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之后写成的.1936年发表在由沈起予主编的左联刊物<光明>杂志创刊号上.文章旨在通过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描述.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相似文献   

12.
夏衍的《包身工》写抗战前夕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女工的悲惨处境。夏衍经过深入调查,写得惊心动魄。他能站在较高的角度,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局势,加以分析议论,使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一部分中国人的受苦,而且使人感受到整个中国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夏衍的《包身工》是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说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的影响大,体现出的报告文学的特点也充分。它是同新文学里的‘“报告文学”这个概念同时产生的。那是在30年代初期。不过,如果把霍秋白写于1923年、出版于1924年的徽乡纪程》(关于苏联十月革命后几年的纪…  相似文献   

13.
报告与文学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写于1936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时间了。但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这一制度的野蛮。黑暗,让人触目惊心,作家在表现手段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也就是说,作家成功地处理了“报告”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篇熔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的报告文学作品来。报告文学属于新闻与文学的混合性文体。它以记事为主,不同于侧重议论的杂文,也有别于侧重抒情的散文。报告文学虽不绝对排斥艺术虚构,却要求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实必须真实。作家的虚…  相似文献   

14.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5.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 ,最初发表于 1936年 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 ,是作者通过深入一家三井系的日本工厂的实地观察 ,掌握了大量触目惊心的素材 ,带着愤怒写就的。全文彻底撕开了日本资本家残酷和贪婪的嘴脸 ,深刻揭示了包身工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篇报告文学一改以往只偏重事实报道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端 ,成为我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 ,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的成熟。品味全篇 ,除给人强烈的震撼之外 ,还不得不为其独到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其艺…  相似文献   

16.
新编中学语文放材中的报告文学选目,除唯一一篇事件型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之外,其余全部是以人物型报告文学为主,它包括有中国3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包身工》、《截肢与输血》(《诺尔曼·白求恩:》片断)、《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另加上一个捷克作家伏契克昕写《绞刑架下的报告》之片断《二六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18.
一《包身工》真实地记叙了形成于本世纪初,发展于“一·二八”战争以后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伴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经济掠夺的罪行。老作家夏衍以翔实而典型的材料,以独具匠心的构思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提供了一份富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精神食粮。我拟订了一个三课时的小段教学计划,前两课时按正常教学顺序导读《包身工》。只是同时布置一项课外阅读:《中国的人权状况》(第一部分)(以下简称《状况》)。要求结合课文阅读并思考:课文记叙的事例,说  相似文献   

19.
<正>《包身工》出自人教版必修二新闻单元,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以翔实而生动的内容,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纺织厂里劳作的中国女工的血泪史,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盘剥中国、虐待中国人民的罪恶。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纪实文章,人们不会忘记"芦柴棒"枯瘦的身躯,不会忘记"小福子"遭受的殴打,不会忘记包身工们生存的恶劣环境和随时被奴役致死的悲剧。作者愤怒地控诉了不人道的黑暗现实,并预言人们必将反抗,黎明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