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求尊严:传统媒体更有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只有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坚持自身公平和正义的立场,发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保护民众的尊严不受侵犯,我们的媒体才能被公众所尊重。传统媒体要积极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政府部门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  相似文献   

2.
“后民生时代”是民生新闻话语体系中针对受众在社会中定位而诞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通过对具有社会意识的受众群体进行媒介概念范畴下的界定,有助于民生新闻的定位和价值研究的准确开展。“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3.
黄保才 《新闻实践》2010,(12):32-33
民生有"小民生",亦有"大民生",民生新闻不仅仅要反映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密的政府举措,其实也是挺"民生"的。关键是在操作中要站在民生的角度来打量、权衡和包装。民生新闻最核心的要素是民生视角,最关键的是找准第一落点,即如何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它社会单位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的生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红 《今传媒》2011,(9):51-5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8.
苏红 《报刊之友》2011,(9):51-5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现实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成就了民生新闻的繁荣,民生新闻则促进了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自2002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民生新闻热"。究其原因,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中的评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本文根据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自身定位、特点等方面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提出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琳 《新闻窗》2010,(3):33-34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公众新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的一场新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而发起的改革运动,是继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之后的又一自我反思,其主旨是改善媒体与公众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来。以话语讨论而非暴力的方式推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民生报道一向是市民类报纸吸引读者的重头戏,随着公民意识的高涨,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报纸的民生报道,也愈发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覆盖鄂东黄石、鄂州、黄冈三个地级市的地区性报纸,《楚天时报》运行一年多来,在民生报道上,发现了一些不同于省级报纸、区域中心城市报纸民生报道的特点,并做了一些应对的探索和尝试。不同之一:每天面对"鸡毛蒜皮"与中心城市相比,地级市城市偏小,人口偏少,这也意味着重大新闻少。每天面对"鸡毛蒜皮",以黄石为例,这里的民生报道是市场规模小,企业门类不全,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市场迹象,中心城市出现了,这里却毫无反应,想做文章无从谈起。来自中心城市民生报道的经验,在这里不太灵。应对之道:"蝴蝶效应"的启发"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即使遥远的、看起来不相干的事件,也可能对自己产生影响。大的民生报道抢第一落点,将全球、全国性的大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侵权概述 基于职业的特点,侵权诉讼必定成为新闻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究竟何谓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对新闻侵权行为的定义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用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的牛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1]目前,对公民权益的损坏主要有两类:一类足对公民经济利益的直接损害:另一类则是对公民的精神损害.新闻侵权更主要的是后者,集中在对民众人格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的发展遭遇困境。进入"后民生新闻"时代,民生新闻应该注重议程设置,积极引导舆论;开掘新闻内涵,做足深度报道;创新报道形式,持续吸引受众;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素质;提高媒介素养,引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郭卫东 《现代传播》2003,(5):121-122
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坚持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依据一定的规范来进行 ,这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媒介和记者常常遭遇新闻侵权诉讼。何为新闻侵权 ?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 ,以故意捏造事实或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它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 ,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 ,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 ,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生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新闻侵权诉讼被用来作为对抗…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推出了专业新闻+公民新闻合作采访报道的城事e闻专栏,它主要依靠QQ群和博客两个平台,尝试在网友发言中寻找、筛选民生新闻,该版面的诞生也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但是作为都市报媒体一个新兴的公众新闻版面,它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实施的怎样,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新闻把关等方面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文就从城事e闻专栏的运作模式和报道内容及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 《新闻世界》2011,(6):133-134
民生新闻及公共新闻,因其"受众本位"核心,一直深受公众认可,而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延展,受众媒介素养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入手,解析新闻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呼瑶 《报刊之友》2013,(8):45-46
2002年底,《南京零距离》栏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播报方式,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也引来全国其他电视节目的竞相模仿。民生新闻由此发展并日渐成熟,成为媒体报道内容和方式的一种重要体裁。本文以2012年民生新闻的研究成果为主,集中分析了民生新闻,并以"十八大"精神为主要指导思想,为民生新闻在瓶颈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