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典择抄     
陈流沙 《武当》2004,(1):22-22
《周易本义》序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2.
三才环     
《收藏》2018,(6):106-106
《周易·系辞传》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本书,内容广阔,无所不包,其中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把这三才以阴阳一分,两个三,就变成了六。所以,《易经》中的六爻,本质上就是三才之道。  相似文献   

3.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4.
史智泓 《武当》2023,(3):51-53
<正>《西游记》是一部演道之作,丹道修炼的诸多理法口诀都在里面。三调是调身、调心、调息,是修道的基本法门。现在有很多学者在参研《西游记》的修大道之奥妙,笔者不揣鄙陋,今从《西游记》内容里摘要浅论之,以见《西游记》演道之广大。先说调身,调心。《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写道:“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这是孙悟空的自述。  相似文献   

5.
尚儒彪 《武当》2008,(9):46-47
一、道教房中术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房中术是中华古代性科学之结晶,是数千年来道门修士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不断地探索、收集、研究、整理出来的性学保健术。《中国道教大词典·房中派》条曰:“修炼此方术的流派称为房中派,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宗容成、彭祖。”《汉书·艺文志》所载房中术有八,共186卷著作,并评论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老,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相似文献   

6.
受国家教委委托,经省政府批准,我省教委已按率先改革中小学课程的要求,把《体育与保健》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的课程之一。现对《体育与保健》教学指导纲要的编写和推行提出如下的初步设想。一、编制《体育与保健》教学指导纲要的设想(一)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疑,树立增强学生体质的大目标教育包括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三者在教书育人是辩证结合,“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和强意志等多种功能。教育轻视体育是失误、体育忽视教育是失职,把教育和体育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7.
李德建 《武当》2011,(4):2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道德经》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8.
没有任何广告和宣传,2006年,《人体使用手册》在国内取得了销售佳绩,甚至超过同期风头正劲的百家讲坛类书籍。2007年,《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的中医启蒙老师中里巴人,推出一本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立即受到读者的追捧,中医书籍的畅销也激起人们探讨中医这一国粹的新一轮热潮。  相似文献   

9.
祖国传统体育保健发展史应是近代体育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要发展我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就不能只引进或发展西方体育。在这方面,近代历史上已有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工作,应载入史册,以利发扬。传统体育保健的内容颇为丰富,有理论、有功法,历史悠久,经过前人千锤百炼,独具自己的特色,已引起国外注意,纷纷翻译我国出版的这方面著作,如《保健按摩》、《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气功》等。它与西方体育不同之点是重在“壮内”,主张动静结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养生,除了注意心脑血管的保健外,肺部的保健更为重要.《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生于气".可见肺部养生,实为祛病延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是研究增进人体健康和体育活动中卫生保健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如果把现代《体育保健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人体的一般保健和体育活动中的保健这样相辅相成的两部分,并据此来分析《黄帝内径》的有关记载,人们就能看到《内径》中已蕴藏着我国《体育保健学》的理论体系。那么,《内经》中与《体育保健学》有关的有哪些论述呢? 一、环境与健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自李小龙经典名著《截拳道之道》,该书出版二十五年以来,一直被海外武术界誉为“武道圣经”而备受尊崇。本文是《截拳道之道》全书第一章的摘录,亦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李小龙以自己毕生的武术心得详细阐述了武术与禅、与艺术、与道、与生命的关系和意义,指明了截拳道之精义所在,把武术哲学与人生哲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被研究界看做是李小龙一生最重要的武术哲学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14.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丹道要旨     
华玄子 《武当》2003,(10):48-50
《丹道要旨》是静功范畴,是炼养生气功最上乘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它包含乾元功(男工修炼丹道之功),坤元功(女工修炼丹道之功),卧功和外丹功。 第一节乾元功 一、乾元功简介 乾元功即男子修炼丹道之功法,其功分四大步,三十六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可见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或更早。“周”义双解,一日周朝之易,二日“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即《系辞》所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即是:“易”意日月,字从日下月,“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故所谓《周易》者,即日月之道普照周天。东汉易学大家郑玄所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可见《周易》一书,以“象”职“易”,以“易”之阴阳变化,统领世界万物最根本的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太极、阴阳、八卦、六十四卦的排列关系及变化规律(图1)。  相似文献   

17.
胡鸿章 《武当》2004,(10):42-43
一、道言 《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贵生篇》都有这样一条语录:"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古人以为,治身与治国有相通之处,能治身者必能治国。一部《道德经》,世俗儒家多以为是一部治国论的著述,其实老子本意  相似文献   

18.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哲龙 《武当》2006,(8):49-49
前贤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道,亦称世间修。在众多“归元”的门径中,“性理养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孟子说:“食色性也。”《素女经》说:“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密闭,以守天真也。现代性学先驱霭理士说:“性是任何事物也无法熄灭的长明之火。”  相似文献   

20.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