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商是我国中唐诗人,现存刘商诗116首。通过对其用韵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归纳出27个韵部,并将其韵部与王力先生考证出的"隋—中唐"音系以及《宋本广韵》进行比较,可知刘商诗歌用韵除了个别的出韵、异部通押和异调相押外,与当时的语音情况基本吻合,这些特点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中,织作母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歌咏内容,既和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形态与文学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独立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诗歌主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流传的载体,通过对诗歌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对外文化输出的方式,但是如何翻译才能够准确地、完美地传达诗歌的内容、韵味和美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从文体、情感和修辞手法这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5.
寻找浙江诗路之美,还要从浙东唐诗之路说起.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人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成为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唐代诗人爱山水,爱漫游,浙东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浙东的山水美景与诗人的心灵契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唐诗之路.  相似文献   

6.
气格是宋代诗学中最具特色的批评术语,它体现了宋诗区别于晋唐诗歌的特质。处于党争时期的叶梦得对于诗歌的气格有独到的理解。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他的气格论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他对当下政治的看法。本文以《石林诗话》为中心,结合他的其它几部笔记著作,考察气格论的基本含义,揭示出叶梦得论诗主气格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浙东是唐朝江南道浙东观察使管辖区域的简称,因为观察使驻节越州,又以越州代指浙东。浙东唐诗之路主要指从萧山西陵渡口进入浙东运河,再到达越州——即今天的绍兴,然后沿越中名水剡溪上溯,经剡中到达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山。天台旅游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张朝红告诉我一个数据:《全唐诗》收录了2000多位诗人的5万多首诗歌,其中有300多位诗人在1100多首诗歌里写过天台。  相似文献   

9.
杨万里 《文化学刊》2014,(1):129-135
王梵志诗歌中反映的社会内容可谓形形色色,而他的诗主要反映的是与传统文人士大夫截然对立的底层世界,真实道出了底层社会大众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情绪,并完整地描绘出底层民众的精神信仰状态。如对底层民众心中阴森恐怖的地域观、驳杂不纯的宗教信仰及消极的人生观与拜金思想等方面均有描述。因此,我们应该从他的作品中去体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感情、信仰及情绪等,这样才能深入发掘王梵志诗的思想与文化价值,而不是将其仅看作狭隘浅显的白话宣教诗。  相似文献   

10.
王士熙是元代至治、泰定年间北方台阁诗传承过程中一位占据着关键位置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王士熙诗歌集现已散佚,现存诗歌数量不多,但其诗歌对同时代乃至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本文主要介绍王士熙现存诗歌状况,对其诗歌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并以这些诗歌为基础,分析其诗歌艺术特色,以使人们对王士熙诗歌有更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陈曦 《职业圈》2008,(3):155-15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2.
储光羲是山水田园诗派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擅长五言诗,作品大都描写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村场景,内容也丰富多样,总体表现出一种闲适情调。他的诗歌多以平正质朴、冲淡平和见长,于平淡中表达田园生活的闲逸格调。"质"是储光羲作品的主要特征,他受陶渊明影响较深,可以说是承继了陶氏的风格又有所突破。在他的诗中,"质"的美学范围有所宽化,诗歌内容、体裁以及语言都有所发展,因此,从"质"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储光羲的整体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诗歌的冷落清秋中,大连徐德凝的白话诗继承了唐诗的社会性、元曲的白话性、中国诗体的形式美,融入了当代诗歌的元素,得到了雅俗共赏的社会认同,被诗界、评论界和民间称为"徐德凝现象",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面独特旗帜,并正在鲜活地招展前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分析徐德凝白话诗的成就、特色并给以定位,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介徐德凝白话诗,对于扩大、提升"徐德凝现象",建设大连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渭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黎英 《文化交流》2009,(10):57-59
题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徐渭1474首诗歌中就有300多首题画诗。徐渭的笔墨大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其题画诗亦诗亦画,使诗歌充满着直观丰富的画意。诗画兼擅,诗画兼融,决定了徐渭题画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6.
素有"明诗殿军"之称的陈子龙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由于陈子龙的诗歌早年学习前后七子,诗歌大多倾向于复古,很多诗歌都是模仿前人之作,缺乏真情实感,诗风多浓郁华丽;后来由于明朝末年复杂的政治背景、纷乱的战争及个人气节关系,其后期诗歌反映战乱、直抒孤愤内容的居多,并形成高迈雄浑、悲壮激昂的诗风。本文旨在通过诗歌内容这一方面来了解陈子龙,进而探求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空,但是创作的诗歌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情趣与意象的契合、从有限到无限的时空观等。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图画性、情趣与意象的表达、宗教和哲学思考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更好地赏析中西诗歌提供一定的模式,也为更好地理解中西艺术文化之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嘉兴,处于沪杭铁路的中心,嘉兴南湖又是江南文化空间的一处胜地。民国报刊中有大量关于嘉兴南湖的报道和记述,其内容展现了嘉兴南湖以"烟雨楼—船娘—诗歌"为主体的形象,同时其也是兼具雅与俗两重特征的江南典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报刊中的图像较为生动地描述了南湖的风物与人情,文人笔下的诗歌更是提升了南湖的文化品位,清新质朴的南湖船娘与名扬海内的烟雨楼共同吸引着四方游客。民国报刊的报道和记述,使嘉兴南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清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叶燮"理、事、情"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从诗歌的"情"理论入手,把诗歌的"情、理"之争纳入到诗歌"境"论之中,同时将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作为具体引发"情、理"的"事"场域,形成在"境"中言"理、事、情"的诗学本体格局。其次,叶燮关于物之"情"的理论,暗合了中国人观物、体物的审美体验过程,其在物之"情"的空间性和诗歌意境中"理、事、情"的层次性,实现了物情、人情在诗歌意境中的展开与升华,因而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