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基础,从地志的空间的层次来比较分析《宠儿》和《喜福会》两部作品中具体空间叙事特征表现形式的差异,揭示作品叙事结构所呈现的空间化特点,并以此来品鉴两位女性作家高超的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叙事结构颇具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分层和叙事时间上:作品有两个主叙述层和众多的次叙述层,主叙述层塑造故事框架,次叙述层深化作品内蕴;作品的叙事时间方面,故事时间是模糊处理的,多处采用倒叙、预叙手法,并多次采用更为复杂的时间交错处理。作品精巧的叙事结构服务于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个人才能冲突之主题的展现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1,(5):46-46
《中国手法治疗骨折彩色图谱》(英文版)是我国第一部中医骨伤科巨著。《中国手法治疗骨折彩色图谱》编著者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院长袁邡教授将祖传的骨伤疗法与理论学习及实  相似文献   

4.
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理下。  相似文献   

5.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以精湛的叙事才能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救赎的故事。本文将从文学原型批评理论和文学伦理学的双向维度,对《灿烂千阳》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进行解读,分析了她的替罪羊形象和伦理身份。  相似文献   

6.
李碧华以其怪诞诡谲的小说风格和凄美独特的语言模式成为我国香港文坛中不可忽视的一章。《青蛇》作为其代表作,是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而进行的饶有新意的重写,李碧华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女性叙事视角,特殊性别叙事有助于构建她亦真亦假的爱情幻世。本文通过对《青蛇》文本的性别叙事分析,发现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在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的性别意识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9.
杨婷婷 《文化学刊》2024,(3):158-161
叙事时间策略通常与叙事方式密切相关,作者可利用顺叙、倒叙、预叙等叙事方式改变事件和人物在故事中的出场时机,进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时空层次感,为塑造和强化文本意蕴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简述了叙事与实践的关系,并以《呼啸山庄》为例就其所采取的顺叙、倒叙的变换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描述了叙事时间策略对《呼啸山庄》中文本意蕴的塑造作用,包括叙事时间策略与文本意蕴的内在联系、《呼啸山庄》中时序变换塑造的悲剧意蕴两点内容,希望能够提供给文本研究人员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一念无明》是一部由我国香港地区真实新闻案件改编,以底层市民阿东的视角,讲述一个带着原生家庭负罪的躁郁症病人寻求救赎的故事。新人导演黄进没有将镜头对准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和光鲜亮丽的精英阶层,而是对准了底层人民,将主流社会之外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生存问题摆到了观众面前。本文将借用德里达的幽灵理论来解构《一念无明》。德里达的幽灵是一种压抑的复现,是为了让那些被忽视的和被压抑的历史重回现在。在《一念无明》中,幽灵的重返是为了让观众发现一个宏观叙事之外的香港,看见不可见的处在边缘的人和事件,看见不可见的城市空间,以此来引起反思。  相似文献   

11.
《克拉拉与太阳》是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一部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模糊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严格界限,将机器人与人类共置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作品采用“非人类”叙事,以克拉拉这一独特的机器人AF视角观察后人类时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问题。该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叙事艺术,石黑一雄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不可靠叙述、陌生化叙事、概念隐喻等手法,探讨爱与人心、自私与欺骗、阶级、人类命运等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警醒人类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际疏离、伦理道德、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日韩电影中有关“小人物”的故事叙事各具特色,这源自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中日韩电影中致力突围传统文化的《我不是潘金莲》《入殓师》和《谎言》这三部影片中“小人物”入手,进而对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的叙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析中日韩电影各自的主题意蕴及其艺术手法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门文元,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团长、国家 一级编导。在长达50多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曾创作了百余部舞蹈作品,其中获世纪经典奖一部,文华大奖2部,文华新剧目奖6部,“五个一工程奖”4部,解放军文艺大奖3部。代表作有:舞蹈《金山战鼓》,系列舞蹈《月牙五更》,婚俗系列舞蹈《土里巴人》,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和舞剧《阿炳》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说:“门文元是我国90年代最重要的舞剧编导,在中国当代舞剧50年的历程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是绕不开的四大名家。”最近,门文元“舞”梦到徽州,应邀出任微州风情系列舞蹈《无梦到徽州》的总编导,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位享誉全国的舞蹈艺术大家的舞蹈世界,倾听他的“将舞蹈进行到底”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2015年的国产喜剧惊喜不断,不管是徐峥导演的《港囧》,还是阎非、彭大魔导演的《夏洛特烦恼》,都获得了超高的票房,两部电影共同创造了最热"国庆档",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趋同性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将二者进行对比。本文力图通过对两部电影故事内核、叙事方式、情怀打造等三个方面的比较,探究原本不被人看好的电影《夏洛特烦恼》获得成功的原因,探究其中隐喻的国产喜剧的转向,寻找两部电影中值得日后国产喜剧创作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是11世纪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巨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峰巅之作,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恰如我国的《红楼梦》。我国学术界日益重视对它的研究,陶力所著《紫式部和她的<源氏物语>》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的理论研究专著,该书1994年获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学术评奖专著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珍妮特·温特森的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小说《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温特森用超越时空的多重叙事技巧和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对原剧进行了后现代重构,她有意识挖掘了莎翁原著中人物的内心,运用现代元素补充原剧的空缺情节,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引发更多人性的思考。本文将剖析《时间之间》时间、空间的多重叙事,运用拉康理论对典型人物列奥的嫉妒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纪实节目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中仍处于劣势,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纪实节目的认同感、接受度仍然偏低。由五国导演拍摄的《高考2020》试图探索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国门之路。《高考2020》导演版(即五国导演分别执导制作版本)和国际版节目分别采取集锦式和板块式叙事结构,适应不同受众群体需求。在叙事内容上,节目选取世界观众易产生共情的题材,聚焦平民化视角下的个体故事,并增加富有历史底蕴的解说。在叙事表达上,该片善用"他者"视角与符号学理论,发挥解说叙事功能,符合海外受众观影期待。  相似文献   

19.
正陈原,1918年7月1日生于广东新会。2004年,陈原因病去世。2018年是陈原先生诞辰100周年。陈原在文化界、学术界和出版界有广泛影响,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任兼党组书记、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策划和领导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等多部辞书,并著有多部著作。1983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社会语言学》一书,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探索。2018年1月13日,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的跨世纪文化老  相似文献   

20.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