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闻道集》是周有光先生在105岁之前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的集成,笔者在拜读后不仅对周老心生敬佩,还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文化复兴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要正确的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学习理性客观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要走出封闭、狭隘,拥有世界眼光。《朝闻道集》涉猎广、研究深,使读者受益颇深。  相似文献   

2.
张跃 《文化学刊》2014,(6):12-17
周有光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纵横比较,主张从世界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世界。他的《朝闻道集》饱含了对语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思考和真知灼见。书的扉页上写着,"朝闻道,夕死可矣。壮心在,老骥千里。忧天下,仁人奋起。"正是有着这般心忧天下的情怀,加上他以世界的眼光、历史的分析方法,百岁的周有光超越了时代。  相似文献   

3.
张森根教授指出,百岁学者周有光先生从人类历史演变轨迹、世界发展大势的高度,为我们开启了智慧之光、理性之光;其人品和学识,是中国人的楷模和骄傲;读周有光的书,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全面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5.
"四个时期仨跨越,三个领域两头真"是对周有光一生的高度概括。周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可概括为"思想先驱、文化启蒙"。文章从敢为人先与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道德情怀与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周有光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月,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即将迎来他的112岁华诞。周有光是位一生历经"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的"四朝元老",亲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同时,还有着海内外多种生活经历。他曾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期间游历过许多国家。他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阅历了许多世界级名人,与世界几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过交集交谈。他百岁之后,仍然思维清晰而敏捷,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周有光先生认为,全球化势不可挡。全球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领域的多个方面。全球化时代的科学观是一元性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西化是复杂的,全球化时代要对以往的价值观要重新评估,全球化时代的民主是大势所趋不能违背。  相似文献   

8.
茶寿周有光     
丁东 《文化学刊》2014,(1):37-38
周有光先生不但是时代风云变幻的同步观测者,而且是思想前沿的独立发光体。他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刚刚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华夏文化也面临脱胎换骨的改造。不但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类世界迈入到一个开启"新全球化"进程的"后西方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命题,并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此,中国媒体尤其是涉外媒体开启了向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种跨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的思考 1、宏观看,世界文化状况:(一)世界处于文化大发展时代,也是世界大文化发展时代;(二)中国处于文化复兴时代;(三)中国处于文学艺术觉醒时代。  相似文献   

11.
积极应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军事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挑战与机遇,主动改革创新军校外训工作,为营造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笔者结合从事军校外训工作的体会,就新时期如何发挥院校外训工作的“窗口”作用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赵诚 《文化学刊》2014,(1):46-52
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08岁了。中学时他经历了"五四"运动;1925年在读大学二年级时,经历了"五卅惨案";1933年东渡日本京都大学求学;1934年返国后,在江苏银行工作并在光华大学兼职任教;1946年受聘于新华银行,被派往美国长驻办理业务。在美期间,他到大学听课,图书馆学习,对美国的文化教育极为倾慕;1949年时,周有光完全有机会驻留在美国,但他决定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6年改行从事文字改革研究后,在此领域有很大的建树,曾任中美文化交流项目"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个总编篡之一。文革以后,周有光完成了从一个左倾民主爱国者向自由民主爱国者的回归与转变,他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关联,所以他得出了科学的一元性,文化的双重性。他还总结出:人类思维、文化从神学、玄学到科学的三个层次,制度从神权、君权到民权等走势。他对中国百年的历史是一个活的见证,他的诚实、智慧和学贯中西的学识,历经中国四个朝代所思所悟,是中国最应珍视宝贵的经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自由即创造力"这句名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呼号,它贯穿汤一介先生活动的一生;汤先生还较早地提出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这一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汤先生晚年又大力倡导建设"综合马、孔、罗"的新哲学;并特别强调在人类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同时文化寻根和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时代,树立"反本开新"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十分重要。我们要实践先生"以全球化的眼光观察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指示,使新哲学的建立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当下,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并逐渐向世界纵深辐射,在世界联系愈发密切的今天,人类的全球化意识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文学也卷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中。文学不再囿于某个国度、某个民族,而是在跨国、跨文化语境下开始对人的自我与迷失进行反思,但思想和观点上一度存在偏见和扭曲的问题。文学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世界文学仍在文化霸权主义的阻挠中磕磕绊绊披荆斩棘。世界文学路在何方?文章通过研究中国的他者文化,对全球化语境中世界文学的发展态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历史阶段,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面临新的时代和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加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共同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世界新文化,是人类走向各民族共生共荣,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一就当今世界文明的架构看,无论从世界几大主要文明例如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华文明(或称东亚文明)来看,还是从不同国家、区域、族群、宗教信仰以及当代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于不同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施政方针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硬性较量正在逐步让位于文化与文明的软性实力较量。~①在这种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全球媒体与传播、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深入,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需求不断加强。为此,中国媒体应提升自身在全球化中的正当性与竞争力。中国媒体全球化的策略首先要从"多做少说"转变为"多说",一方面不要太过在意国际上的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深入而有趣的文化新闻。其次,中国媒体还需要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本土化内容,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第三,对应中国这样的国家规模,中国媒体还需要更多见多识广、博古通今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中国方案"。南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惨案"发生地和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建设国际和平城市,传播中国和平之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把国际关注、中国方案和南京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周有光     
《文化学刊》2014,(6):I0001-I0004
<正>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生于江苏常州,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周有光祖上为宜兴望族,其夫人是"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这位中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20.
<正>"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命题。当今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主动塑造与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正面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希望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何来""何去""何从"来借鉴成功经验、破除疑惑与误解。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