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评析,揭示儒家、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于形成审美教育思想的中国传统的根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经历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世局面后,其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了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儒家思想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道家思想是落叶微笑随风去,清净无为心自安。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无为而治,儒家讲究礼仪乐,尊崇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两种思想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所蕴含的哲学意味深刻,受儒家、道家、禅宗思想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道家思想对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表现技法以及画家内心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老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绘画之魂.本文通过构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技法和现象与道家思想之同的几种对应关系,来探究这两者之间根深蒂固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道家美学思想一直被认为是消极出世的,缺乏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观点是对道家美学的一种偏见,与儒家美学相比,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道家美学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需求,它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某些规律,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审美世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道家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7.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道家,最初也叫道德家,因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地位与儒家并肩,影响自然不言而喻。道家的起源与黄帝、伊尹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也可能与殷商文化紧密相关;春秋末年,以《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形成;战国时期道家兴盛并形成三派;秦汉时期或崇尚法家或推行儒家,道家则除了文景盛世之外整体处于被打压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魏晋玄学,让以老庄为主的道家思想复活,之后不断明行潜藏地影响着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家以“道”为逻辑基点提出自己的政治建构。“道”是不可名的,由于“道”缺乏逻辑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道家思想未能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最终道家学派分裂为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因此从“道”形而上的逻辑角度探析其原因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论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它与儒家美学思想既对立又互补,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根基.道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道"的哲学基础之上,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消极和避世思想,但由于其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和谐的审美观点和浪漫主义的审美创造思想又较儒家美学思想有所进步,对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被视为是关涉人的生命存在的安身立命之学。其基本的精神为生命的精神。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因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后才回归儒家,所以其生命观中包含有较多的道家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丰富的思想内涵给予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以巨大的帮助和指导.在实际学生工作中我们可以亦儒亦道,充分运用儒家思想培养大学生儒雅之气,建立起温文尔雅的大学生气质;积极利用道家思想陶冶学生性情,从容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实际学生工作中的交融共济,使大学生更好地立业成人,在社会中有所担当。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及其义利学说,贯穿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西汉初期在义利俱轻思想的指导下,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为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心理基础。汉武帝之后,道家义利学说为儒家义利学说所排挤,逐渐从经邦济世之道,演变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方,从而唱出了魏晋玄学的先声,成为魏晋玄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中心)之休闲哲学,其核心在于关注个体生命在社会规训、政治压力下的保全与展开;全身成为道家休闲智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道家由此建立起一套身体论的休闲智慧,安身以止贪欲,心斋以致真知;身之大患的解决,可以物化以忘俗形,可以逍遥游以自得:这二者可代表道家休身之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其主要哲学主张是“依乎天理”即遵循客观规律。人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太极拳既是道家的健身养生术,又体现了道教“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德育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精华,实际上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儒显而道隐,显性的正统的儒家德育思想通过雅俗文化传播系统而泽润百世,丰博显赫而且有众仰的“师表”的名。道家所主张的道、德、德育都与儒家的意蕴不尽相同而且多有相逆,所以虽以潜隐的方式补充、协调着儒家显学,滋养万物也绵延百世,却因其谦退、守柔、不争、无为而无名。 先秦文献,唯有《老子》一书为道德专论,但是说道德论“儒”不论“道”,讲德育重视儒家疏误道家,却仿佛是约定俗成,这就不能不说是类似“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失衡现象了。道家的道、德及其德育,依然隐忍着自家的一脉传统延续下来,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德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然无为与社会有为相结合的深在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杜甫思想的研究,一般都只论及其儒家成分,而忽视道家成分.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其思想中的道家成分以及对他生活、创作的影响,力图较为完整地反映出杜甫的全貌,从而使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能得出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19.
《易传·系辞》是一部具有哲学义理之作,其思想来源历来争论不一,传统观点认定其源于儒家,而本文从自然观角度入手,分析了它在自然观方面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从而进一步证实《易传·系辞》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并非源于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教学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理论界通常比较重视儒家和墨家,甚至有道、法两家没有教学思想的说法,这是个缺乏严格论证的结论。 一 对待历史问题必须重视其客观性,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会运用传统的先验意念来约束这种客观性。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教学思想作为准绳去评价墨家、道家和法家。所以,儒家讲究社会人本主义,社会观就被确认为有丰富的教学思想,而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讲究自然人本主义,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