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来说两句回贴一:有些学生娇生惯养,个性比较强。他们行为放纵,满脸的玩世不恭,经常在课堂上给老师出难题,专门看老师的热闹。你软,他瞧不起你;你硬,他决不服输。如果双方僵持,那就会打一场"持久战",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刚刚接班上课时我也遇到了这样的学生。冷静下来分析他们的心理,其实他们原本很纯洁,很善良,只是长期以来被宠坏了。他们内心还是很渴望人间真情,如果你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会接受你,并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小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一次语文课堂上别人在回答问题时,小陈冷不丁冒出一句:"真是爷们!"这一句话引起学生的哄堂大…  相似文献   

2.
有些学生娇生惯养,个性比较强.他们行为放纵,满脸的玩世不恭,经常在课堂上给老师出难题,专门看老师的热闹.你软,他瞧不起你;你硬,他决不服输.如果双方僵持,那就会打一场"持久战",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3.
在广大教师的心中,"宽容"二字已似乎成"灵丹妙药",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只需教师一个和蔼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等宽容的举动就能"药到病除"。这样的"教育神话"在我们的耳际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疑惑,宽容的功效真的如此神奇吗?在我班有一位外地转来的学生,由于他的年龄偏大,常常欺负别的同学。我曾多次找他推心置腹地谈过话,可是结果都不见起色。一次他借了同学的乒乓球拍,就是不还。当我知道这件事以后,并没责难他,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他,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个乒乓球拍送给他。并且私下里跟他说:"老师知道你爱打乒乓球,这个球拍就送给你了,你也知道一个人要讲诚信,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蛮以为我的一番宽容能让他认识到自己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泛爱"的教育理论,教师不能只爱几个"好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他还大声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用宽容和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有"问题"就另眼相看。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认真地教诲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5.
别样学生     
中国有"龙生九子,各各不同"的说法,更何况一个班级五十几个学生,当然是各有各的禀性了.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有的调皮,有的文静,有的闹腾.但班上有一名叫小丁(化名)的学生,却让我无法用"乖巧"或"调皮"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是一个特别的学生,若老师的课上得精彩,有丰富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能与他交流,他就佩服你,服从你的管教,否则,他准给你捣乱,甚至让你难堪.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小丁就让我大大的难堪了一回.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到处都有开发学生智能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做有心人,争取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积极个性.应责备他还是应表扬他?一次班里搞卫生,正愁擦窗户的人手不够,一位姓傅的学生走进教室,我忙请他帮忙.他装作没有听见,坐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我本想批评几句,转念一想,不如"身教",便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他还是岿然不动.事后我说:"你的力气真宝贵."他坦然地回道:  相似文献   

7.
推荐理由: 成绩差、纪律差、自由散漫,被批评时要么强词夺理,要么阳奉阴违……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你会怎么办?王老师的做法是:慢慢"放松"了对他的监管,对他到处惹事也常常"视而不见".你赞同这样的做法吗?别着急,仔细读,你会发现里面的玄机.  相似文献   

8.
张致明是我班一个非常顽皮的男孩:一米七的个头,细长的身材,瘦削的脸上常常带着不屑一顾的微笑.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却常常与同学打闹,嬉戏,闹得人心烦.每次与其谈心教育,他都认为:"这是小事,我又没有把他怎么样."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不接受,而且,脾气非常倔强.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常常要"遭遇"问题学生,你道理讲了一大箩,他们却是"油盐不进",让人很是头痛.其实,这类学生大多面子观念极强,有时候,善意地"将"他们一"军",没准反而是教育转化的一个突破口.   ……  相似文献   

10.
张秀红 《教育》2015,(9):53-54
他给学生规定:"让活动的时间归活动,作业的时间归作业。"他引导学生做一个"会开玩笑"和"开得起玩笑"的人,因为生活常常会有惊喜或痛楚的玩笑。他带的班级班训是:"团结努力齐奋进,不蒸馒头争口气。"他是学生眼中的"好哥们",家长眼中的"人来疯",同事眼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春 《河南教育》2008,(11):20-21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  相似文献   

12.
某小学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希望做的是什么",没想到一位同学说的是:"老师,我最想犯错误."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却引起了这位班主任的深思:为什么这个孩子想犯错误呢?难道他是非不分?还是心理上有毛病?这位平时不显眼的学生,怎么竟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呢?此时,这位班主任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制止了大家的哄笑,随即把话题转向其他方面.为了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位班主任抽空找他谈心.起初他怎么也不肯说,经过老师的耐心启发和诱导,才吐露真言.他说,想犯错误为的是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并由此引发班主任的关注,使班上做什么事都有他的份.这一貌似"扭曲"的愿望,给班主任工作敲响了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13.
<正>维果茨基有个"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说白了就是"跳一跳,够得着"。落实"此时,你的学生在哪里",也即明白学生的起点是什么。起点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明晰起点在哪里,才能决定"教到什么程度"。所谓备课要"备学生",不就是备"此时,你的学生在哪里"吗?你的学生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台阶上。因而,需要教师判断:你  相似文献   

14.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执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题目:"由‘我的第一本书’和‘乔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激烈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表现出人意料的精彩. [课堂片断] 师:由"我的第一本书"和"乔元贞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正>常常听到有学生这样抱怨:学数学有什么用?难道我上街去买个菜也要用函数吗?面对这样的提问,你或许哑然,或是有些"无理"地回答:因为高考要考.那么这显然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也许你的学生仍旧去学数学,但他还是兴趣不足,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数学.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数学系的新生报到处赫然地矗立着一块标牌:数学,让人变聪明的学科.到底怎样的数学可以让学生"变聪明"?而我们教给学生的数学究竟有没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常常"求新求异",这其实便是学生开始在无意识地运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如果我们在此时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  相似文献   

17.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讲陶行知先生和三块糖的故事:有一个学生犯了错误,陶行知让他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拿出了一块糖,说:"为了表扬你按时到来,奖给你一块糖。"学生很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陶行知又拿出了一块糖,说:"为了表扬你的诚实,再奖励你一块糖",学生马上低下了头,最后,陶行知先生又拿出一块糖,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再送你一块糖。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告诫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但是,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却常常只能"知其然",做不到"知其所以然"。诸多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不愿或不能读懂学生,他(她)的教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目标""准度"和"效度",就很难有生动、实在的教学过程。显然,读懂学生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我们既需要积极探索好的做法,又要小心避免可能进入的  相似文献   

19.
早读课检查作业时我发现张强的作业又没写,从开学到现在都两周了,他天天都是"白板",无论你是"苦口婆心"还是"河东狮吼",他都"刀枪不入",我行我素.我勒令他在办公室补作业,然后就去上课了.  相似文献   

20.
张刚 《班主任》2015,(2):57
作为教师的我,心里知道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却未能免俗。从教十余年,每一届学生中,总有部分学生被我"瞧不起",认为他们是"差生",将来没多大出息。一次,临近毕业,班里一个无论成绩还是行为表现都属"最差"的学生找到我,让我"参谋"一下他的前程。"你能干什么?只配到社会上当个小混混!"我在心里暗暗地说。当然,作为老师,我不能"明目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