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家工人类报纸的一位言论编辑,每次在给来稿作者的回邮中都如是道:××报言论编辑××回复谢谢赐稿!提倡‘一稿多投’,免得‘专投’耽误文章发表。一稿多投现象,本是令媒体编辑最感头痛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延安”与“西安”×月×日星期×天气:乍暖还寒清晨,我兴冲冲地来到编辑室。桌上,照例堆着厚厚一叠来稿。略微翻翻标题,就可以看出最近投寄给新辟的《讽刺与幽默》专栏的稿件越来越多了。看来,读者对这个专栏是十分欢迎的。这两天,我上下班时,在街头巷尾,就听到一些人议论前天报上登载的那篇讽刺食品商店开后门的小品文和美术编辑老马配的那幅饶有风趣的讽刺漫画。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文艺  相似文献   

3.
王进珊(1907~ )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也是贡献卓著的文艺报刊编辑工作者,在他几近30年的编辑工作中,先后主编过十多种文艺报刊,其中以在重庆主编《文艺月刊》、《文艺先锋》半月刊和在上海主编《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和《文学》周刊影响最巨。由于王进珊所主编的各种文艺报刊,多为当时国民党官方所办或具有官方背景,因而其在编辑领域的有关活动,在大陆报刊史学界长期不为人所知。这里摭拾其编辑文艺报刊的几则佚事,以飨读者,或可补报刊史研究之未及。  相似文献   

4.
有幸与《军事记者》结缘敬爱的编辑:您好!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鼓足了勇气给您写这封信。我叫韩立建,2005年从山东省聊城市的农村入伍,现在是65549部队通信连的一名战士。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高中没上完就辍学打工。一直爱好写作的我,并没有放弃想写点东西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一个玛雅王朝的女孩竟然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学校!远古女孩来到现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梦幻之旅。这就是发生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少年文艺》杂志编辑刘婧所撰写的《玛雅咒语》系列故事里。  相似文献   

6.
已改版的《通讯员园地》很吸引人。如《点滴经验》、《释惑解疑》、《大家谈》等小栏目,我都喜欢看。特别是《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对我很有帮助和启发。 我是县级电台的一名记者,给上级报刊发稿是我的职责。以往有些稿件感觉能发表却没有发表,看了第5期上发表的《最好注上联系电话》很受启发,我就在刚刚采写好的《银幕村口高高挂 技术送到咱的家,内黄县科教影片进村庄》一稿的末尾注上联系电话,投给安阳日报社,第四天《安阳日报》“综合新闻版”编辑周巧红就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我几个情况后,稿件马上发表了。从此,我每次写完稿,末尾都注上联系电话。最近,《农民日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科技报》等报刊都常打来电话。其中,有的已发表,有的即将发表。 希望《编辑给您提个醒》这个小栏目期期都有,希望《通讯员园地》这个大栏目能长期办下去。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郝铭鉴先生:您好!欣闻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和上海市编辑学会共同举办"郝铭鉴与《咬文嚼字》座谈会",我因赴四川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活动,未能应邀出席这次座谈会,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谨以此信表示对会议的祝贺。多年来,《咬文嚼字》以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宗旨,以其准确性、权威性、生动性、可读性,传播到千家万户,吸引了千家万户。它举办的社会活动,在民众中赢得了广泛的反响。它为提高民族的语言文字素养,为提升中国各类传媒的语言文字水平,无声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咬文嚼字》自创办以来,就是与您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倾注了您无尽的智慧和心  相似文献   

8.
楼适夷     
楼适夷,1905年生,浙江余姚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9年赴日本自费留学。1931年回国,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成员,参加左联机关刊物《前哨》(后名《文学导报》)的编辑工作。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并历任《文艺新闻》编辑,《大陆新闻》、《社会生活》等刊物主编,武汉《新华日报》副刊主编,《抗战文艺》编辑,《文艺阵地》代主编,江苏淮阴华中版《新华日报》社编委,上海《时代日报》、香港《小说》月刊编辑等职。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徐教授: 您好!我是一个“老书店”,对图书发行理论研究有极大的兴趣。您主编的《图书发行研究》,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教材,我特向您表示祝贺。 一九九六年第二期《图书发行研究》第37页《对强化新华书店企业形象的思考》,是一篇振  相似文献   

10.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1.
董国和 《出版史料》2007,(4):64-64,65
《北京文艺》是1950年8月10日创刊的,在招贤纳士之时,汪曾祺有幸入围其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它出刊一年后改为《说说唱唱》,共出两卷十二期。他在繁忙的编辑之余,还开始了新的创作,仅在《北京文艺》上面就发表了三篇文章。与他在《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两刊担任编辑期间相比,是时间最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年;也是他跨入新中国之后在文学创作上才华初露、努力适应的转型年。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8,(4)
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人,很可能不晓得六十年代陕西省还有家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刊物叫《工人文艺》。我是1957年春给《工人文艺》投稿的,大概投了好几次,都遭到退的命运。不过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退稿必提意见、且是责任编辑个人具名的。给我退稿写信的编辑叫向太阳...  相似文献   

13.
“您是北京晚报《古城纵横》的编辑吗?我是日本《读卖新闻》的驻华记者星野,我要给贵报送一份批评稿件,希望能刊登在《古城纵横》这个栏目里……”今年5月20日上午,北京晚报编辑部接到这个电话不久,这位日本记者就来到报社,郑重其事地将一份用中文写的批评稿交到编辑手中。第二天,在北京晚报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代文学艺术大师和学者,沈从文先生早已名播中外,为世人所景仰。但是,人们却不大知道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其实,从1928年他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红黑》月刊算起,沈从文先生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沈从文先生是从办《红黑》月刊开始他的编辑生涯的。早在1923年左右,沈从文因给《京报·民众文艺》投稿,结识了当时担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出版编辑家,他先后编辑过《莽原》、《语丝》,《奔流》、《北新》、《文艺研究》和《译文》等等称著于世的刊物,还曾参与《未名社》和《朝花社》的出版事务。他在编辑、出版工作上,对待来稿的那种审慎之精神,认真之态度,处理之迅速,以至与作者的关系,可算是一代楷模。作为一位大文豪,鲁迅的时间是宝贵的,然而,他处理来稿却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从他遗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16.
支颖 《出版史料》2012,(4):117-119
黄秋耘(1918~2001)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成就突出的编辑家。他曾编辑过《文艺学习》《文艺报》等多种刊物,参与主持修订《辞源》工作。他写过大量的杂文、随笔、散文、文学评论,并结集出版了文学作品和评论集十馀种,也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编辑:您好!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鼓足了勇气给您写这封信。我叫韩立建,2005年从山东省聊城市的农村入伍,现在是65549部队通信连的一名战士。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高中没上完就辍学打工。一直爱好写作的我,并没有放弃想写点东西的想法。在我辍学不久,我的语文老师送我一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打工的那段日子里,  相似文献   

18.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19.
读者调查     
尊敬的读者:您好! 感谢您关注《出版参考·新阅读》。请把您的建议邮寄给我们,我们将在新的一年里进行改进并为您提供更好的文章。也请您留下您或者您的朋友的联系方式,我们将寄一份杂志或精美礼品给您的朋友,把快乐与友谊传递在2006年。  相似文献   

20.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