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洪启 《新闻界》2001,(6):17-19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论中涉及到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移植到新闻中,也成为新闻批评中大家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意境究竟是什么?解释尽管相当纷纭,具体所指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具有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联想,获得心灵的滋润,思有所得,情有所通,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大体相同的。(一)我们先以诗歌创作来说明“意境”的内涵。作为文艺范畴的诗歌,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  相似文献   

2.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4,(11):30-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一种美。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通俗地说.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诗如画,真情感人。任何体都不拒绝意境的产生,意境是高层次审美的体现。新闻意境,是记、编辑审美创作的成果,是传播写人、写景和叙事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涵和情景相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4.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5.
若文 《今传媒》2005,(6):50-51
用“雨后春笋”表述民办院校的诞生之多、发展之快毫不过誉,仅仅十几年就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7万余所,跃上这一平台的民办学子1400多万,稍逊于澳大利亚而等于智利的人口。一拥而上后的一个现象不可避免:先骑马而后备鞍。这在民办院校当初萌生阶段更显得突出:教室租用,教员外聘,教材则是“借用”公办院校的。如今,不少民办院校已是今非昔比:  相似文献   

6.
美,是每种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故事化,就是借用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读、听众、观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  相似文献   

7.
新闻“次新点”之“次新”,借用于股市“次新股”之“次新”。新股发行上市,引人关注,价格飙升。相对于新股,也有一些题材翻新、亮点频现的股票。谓之为次新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热爱古典诗词,创作了非同凡响的旧体诗词,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叠起,意境高远,已初显诗家的才华和功力。诗中爱国之情、亲人之情、朋友之情,跃然纸上。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毛泽东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里,谨以个人学习心得,就教于各位方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新闻宣传中出现的改革、创新和贴近的清新之风,对于提高宣传质量,培育新闻队伍,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近年来,在新闻宣传中也刮起一股低俗之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前正在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把低俗之风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解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在一起谈论标题制作时,总兴致勃勃地说起这样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 (引 )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 (主 ) 这是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回国时,一则出色的标题。这则标题所以令人过目不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意境的魅力。意境,是文学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它能够使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是一种美,它是文章质量的浓缩,是作者写作实力的体现,是吸引读者的巨大磁铁。创造意境的方法很多,下面只介绍几种:   一、引用古诗词法   所谓引用古诗词法…  相似文献   

11.
国外对李清照的研究侧重于翻译介绍,对其中意境美极为推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英译对比研究,从中发现当前李清照诗词作品翻译中的三个问题:由谁翻译;要不要韵体译诗;可采取叶维廉的"正向叠景"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2.
出自互联网的“链接(Link)”一词,早已被纸介媒体借用。美国的网络报纸普遍运用链接形式是在1996年。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本世纪以来时现链接的身影:新锐报纸《北京青年报》、新华社办的《新华每日电讯》等有时能将链接应用得恰到好处:有些报纸的深度报道版,把小链接放大,使之成为新闻大餐中的一道大菜。  相似文献   

13.
陈冬祥 《东南传播》2016,(8):149-151
诗词艺术内涵丰富、意境深邃、凝练。借鉴诗词艺术写作方法或引用古典诗词名句并运用于新闻标题或新闻导语和开头,或新闻文稿中,或新闻编后和结语,是提高新闻可看性、可读性,增加新闻文彩和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诗词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吸取其艺术精华,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使受众喜闻乐见,同时,又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文学性、可看性、可读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它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求“渔”记     
张少武 《军事记者》2001,(10):42-42
每当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稿件,我的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感慨:在漫漫新闻之路上与其凭借他人挂号出名,不如学会自己走路,慢慢前行。急功近利:“失马蹄”。三年前,初入报道组时的我对报道可谓一窍不通,但为尽早“出名挂号”,我竟走起了“旁门左道”:让一名搞报道的老干事每次写稿都挂上我的“大名”,我则跑腿、扫地、倒茶,全心全意搞好后勤“保障”。不多日,在老干事的鼎力相助之下,我的“大名”频频见诸报端,一时间,领导、战友的赞扬声灌满了耳朵。我越发轻飘飘起来。然而,没过多久老新闻干事高升调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来了采…  相似文献   

15.
谈谈意境美     
有的青年业余写作者问:散文的意境应该怎样理解?又怎样在散文中创造美的意境呢? 以我平常阅读散文和写作散文的体会,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供青年业余写作者参考。一,对于意境的理解从一些评论散文和诗词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关于意境的种种解释,一种把意境说得神秘玄妙,罗列一些古人的词句,并没有自己的明白的见解;一种把意境讲得含糊不清,让别人跟着他的文章到云雾中寻觅所谓“美的境界”;一种确实有明晰的见解,说得通俗易懂,其中也不乏体会之谈。意境与境界,本是一个意思。意,是主观的,主要指作者的思想境界,也即  相似文献   

16.
蔡淑莹 《大观周刊》2006,(28):50-51
茶馆地图翠湖片区之北门街 也许我们还虚构着去塑造自己,塑造爱人,甚至改造世界的梦,也许我们在城市划痕的悲望中正努力寻找方向……饮杯茶吧,借用陈年老茶的淡然之心。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3,(8):120-121
<正>在欣赏精彩的咏花诗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诗词像花一样美丽动人,因为诗人们能用“诗家语”写出诗人眼中之花。而在欣赏诗词里的花的时候,我们也会产生感恩之情,因为那些花是天公的馈赠,是大自然的大手笔。本书通过咏花诗句,带领读者感受花和诗词的美丽隽永,深入体会诗词就是花、花就是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所谓造境,即营造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衡量诗词优劣的标准。制作标题,特别是制作体育新闻标题也应该以营造意境为要务。一、标题造境,让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体育比赛面对的是观众,体育新闻标题服务的是读者。体育新闻标题营造意境,就是对所要报道的相关赛事,通过编辑的提炼和艺术加工,把编辑自己对这一赛事的感受和评价,通过一种和谐自然又诗化美化的意境,将精彩激烈的比赛场景再现出来,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既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又通过特…  相似文献   

19.
景立华 《青年记者》2007,(12):53-53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杜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建议》精神作为下一步报道的指导思想,从中开拓新闻报道的新思路,挖掘新闻报道的新题材,丰富新闻的广泛内涵。在这里,笔者就个人初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谈谈自己的初浅的体会。 一、客体发生了根本变化 世纪末,我国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