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反思是历史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学反思有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历史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时碰到这样一道材料题: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解完一道题之后,并非万事大吉,还应注意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如,解对时,是怎样思考的?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解错时,错在何处?今后应吸取哪些教训?以便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一、反思错误所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内容,最容易遗漏的步骤等,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完一道例题以后一般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做题时,教师也会要求他们在做完题后进行反思,那么解题反思,究竟反思什么?其目的何在?本文试通过对一道2009年江苏省数学竞赛预赛试题的解答与分析来展现数学解题后的  相似文献   

4.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对数学解题划分为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这个过程就包括解题反思,那什么是解题反思呢?解题反思是对整个解题活动深层次的思考,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不少同学做完一道题后不假思索,急于做其余的题目,以为这样能力就得到提高了。其实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会解这道题目,而应该更深一步去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命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题多解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沟通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因而历来为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是“多解”应该在怎样的场合下进行呢?应该对怎样的学生“多”,“多”到怎样的程度呢?有些教师对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着一道题目,想出十几种不同的解法,  相似文献   

6.
汪新亮 《物理教师》2006,27(12):4-34
在高三复习中遇到这样两题,题1是2006年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理综中一道物理题;题2是《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年1-2期第101页光学部分一道选择题,两题内容有互相矛盾之处,谁对谁非呢?现分析如下:题1.在完全透明的水下某深处,放一点光源,在水面上可见到一个圆形透光平面.若透光圆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对应试者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题海战术的功效明显下降,大量较少思考的重复训练,只能熟练、不能提高,对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对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的反思,可从帮助我们总结、归纳和辨别、澄清与此题相关的问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那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一思:解题过程合理吗解完一道题后,应作进一步的思考: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都用过了吗?用足了吗?(含括号内的条件),题目所要求的问题解决了吗?解题中所引用的知识是否是书中已  相似文献   

8.
解几何问题往往需要添辅助线,辅助线添得正确、巧妙,几何题也就解出来了.所以,怎样添辅助线与怎样解几何题,两个问题有时是全完一致的.但是,有些几何题,并不需要添辅助线:有些几何题,在某种解法下需要添辅助线,在另一种解法下,却不需要,这也是大家熟知的事实.可见怎样添辅助线与怎样解几何题,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区别在哪里呢?解几何题像解其他的数学问题一样,要进行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解题训练中,解题后的反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是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共识,大家对解题后反思的诸多问题,例如:反思什么?目的和目标何在?怎样进行反思?如何提高反思的效率和效益?等等问题,教师们都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还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同时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解题后的反思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有效促进着解题教学质量的提高.近读文[1],觉得其中有些提法值得商榷,遂用"注记"为题,凑就下文,敬请大家批评指正.1 关于"不到位"文[1]用副标题注明无思、偏思和浅思是解题过程中不到位的三种现象,而文中具体讨论的是解题后  相似文献   

10.
课后反思,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也等同于教师课后自我评价的反思过程。怎样对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写好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记什么内容?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以求教于各位同仁。1.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1.
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适时的反思,可以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题的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反思?又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两点做法.一、反思解题方法,拓展知识运用  相似文献   

12.
在高考理综试题中,物理部分的最后一道计算题往往是一份卷中最难的一道题,这道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是区分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的一道分水岭。同时,这道题也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示作用。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5题是怎样体现这样的作用呢?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就此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第六册教材,在《多位数的加法》和《多位数的减法》的练习中,分别有一道题为: △.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表中一个加数变化了没有?另一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是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按照厘清题设条件,明确问题本质;探寻思维方向,找准思维路径;运用代数转化,表征几何特征;回顾解题过程,建构数学观念四个步骤设计剖析一道解析几何试题的教学流程,探索促进学生数学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教学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俞新龙 《广东教育》2014,(10):22-23
3.通过解题反思、联想来提高解题能力.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同学讲:"我题做了很多,可为什么数学成绩却没有一点提高呢?"仔细审视这些同学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被动地、机械地解题,仅是解题的"机器",是为了从完成一道题到完成另一道题,是为了完成"任务",从来没有对自己解的题和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没有对问题展开联想思考.解题需要注意反思、联想,可以反思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是如何的?解题中体现的方法、思想在哪些问题或题型中要用到,操作规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提高数学能力?不少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要多讲、多练.的确,适量的讲练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靠题海战是不可取的.这种模式只能让我们的同学变成解题“机器”,遇到常规熟题比较顺手,遇到新题、活题则无计可施,能力并未真正提高.应该说,解题仅仅是复习、巩固的开始,而不是复习的结束;功夫不仅要下在解题上,更要用在反思上.要通过反思,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高中生物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中国教师》2008,(24):31-32
<正>也许很多同行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道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出错。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学生太蠢、太笨,甚至不可理喻,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或教学行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道题:填上两个合适的自然数,使等式()+()=10成立。此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为了保证学生不重不漏地找到所有答案,课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列表,将所有数组一一列出。我的问题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如4+6、6+4,这是否是同一种情况?都要在表格中列出吗?换言之,要让学生列举到怎样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自我反省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习惯,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同时,教师为了促进自身更快地发展,也应该从课后的教学反思开始.一、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策略1.回顾解法,培养反思意识一道数学题听完了,解完了,学生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而对这道题是怎么解出来的?还可以用其它什么方法解?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等问题往往不去理会,甚至自己没有  相似文献   

20.
上学期我校高二年级进行期中数学科测试时 ,把代数与解析几何内容合成一张试卷 ,其中的一道代数解答题为 :已知复数α、β、γ满足 |α| =| β| =|γ| =1,求证 :( β +γ) (γ +α) (α+ β)αβγ 是实数 .由于笔者未参加这场监考 ,考试完后才拿到试题 ,所以看到此题 ,有些觉得意外 .这不是一道成题吗 ?只需要利用共轭复数的性质来处理 ,没有多大新意 !另外 ,高考对复数部分的考查在削弱 ,怎么能把这道题拿来考高二学生呢 ?因此不禁暗发牢骚 .可阅卷中发现学生对此题的解答却出乎我的意料 ,让我兴奋 ,逼我反思 ,促我醒悟 ,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