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索卡尔的诈文很是代表了相当一批科学家根深蒂固的哲学理念以及渗淹其中的科学霸权式的文化心理 ,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和方法论原则 ,已直接关涉到哲学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反思。为此 ,笔者曾就“物理实在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相对主义的合法性”以及“科学方法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问题进行过质疑与反诘。我们的观点是 ,就“物理实在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而言 ,索卡尔们根本就没有读懂 (至少是误解了 )后现代派的思想 ,而且他们对“客观实在”的理解过于简单与质朴。就后两个问题而言 ,索卡尔…  相似文献   

2.
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为现实中的科学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但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是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范式下进行的,其辩护属于认知合理性的范畴。具体而言,这种科学合理性辩护以主、客体二分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论证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实在论与方法论合理性。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论证一直局限于理论思维范围之内,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理论哲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科学合理性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语境分析方法是当代分析哲学运动的基本诉求之一。这一导源于弗雷格的方法论原则,随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1]它基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意义更为突显。然而,由其而致的“语境”观念,原本可以作为理论基点,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中诸多问题进行重新的求解,但由于语境原则,即便弗雷格也没有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自己的理论建构中,从而未能发挥其独特的方法论功能。更为甚者,长期以来,由于多数的分析哲学家、语言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都对语境分析方法漠然视之,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4.
邱德胜 《科学学研究》2013,31(3):330-334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实验室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科学知识的实际生产过程,还原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本性,传递对正统科学观的质疑与批判,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它的理论渊源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实验室研究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从辩护到批判:话语转换中的科学哲学;第二是从宏观到微观:视域转向中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三是从异域到本土:场点转移中的人类学。此外,常人方法论、科学实践哲学也为实验室研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加伯否认科学史对科学变化的规范说明有着重要的关系。加伯认为,拉卡托斯和劳丹的大尺度理论并不比早期的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更适合科学史;两者以不同方式对合理性概念而言都是狭窄的;大尺度方法论并不比他们试图取代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劳丹认为,加伯的批评在他所走的范围内是正确的,但加伯更多地讨论元方法论,而没有对科学变化理论的大部分提出挑战。劳丹承认,就他的元方法论观点而言,他现在的观点已与《进步及其问题》中所刻划的观点大不相同。劳丹指出,在那一特殊立场上,加伯在揭示与劳丹曾阐述的“直觉主义”立场相关联的一些困难方面并没有走出多远。加伯的批评较为温和,加伯的元方法论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与劳丹《进步及其问题》中刻划的立场属于同一类别。劳丹试图表明,过去的劳丹和现在的加伯都错在什么地方,而这一努力的结果则可以为构划一种元方法论的更困难的任务建立一些路标,这一元方法论至少将超越加伯和劳丹曾陷入的那些严重的困难。本文认为,科学合理性标准不必建立在直觉主义元标准之上,应当改进和强化劳丹的合理性模式,并探索一种非直觉主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霍尔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解释,来重新阐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霍尔看来,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是不成功的,因为其最主要的解释方法——“直接说明”忽略了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时间性和社会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注意到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独立性要求”。这一相互独立的特征决定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解释必须是一种“无形之手”的模式,换言之,“无形之手”模式是自然主义超越传统科学哲学说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依据——要素理论“要素理论”是一个方法论型的理论。“要素理论”(key factor theory)是本文作者于2002年提出的一个方法论方面的理论,主要用于指导企业研究与操作的具体工作。“要素理论”包括“要素分析”、“要素介入”、“要素整合”三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学及相关领域,"结构"概念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但也极为混乱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同学者对结构的概念诠释不同,而且不同的理论派别也有不同的理论观点。本文力图分析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和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社会结构在研究方面的异同。经比较发现,两人对于结构主义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理论渊源不同,对结构的"形构"不同,方法论上的不同等等,这也决定了两个人的理论归属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两种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和诠释学研究的哲学基础,认为系统方法论和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脉络与哲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系统方法论与战略研究方法论从“硬”到“软”演变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出整合这两种研究范式是战略研究方法论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大科学装置在中国一直被默认为公共品,在简单套用现有公共品理论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大科学装置具有很强的私人品性质,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和张力。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回顾,提出一个修正的公共品界定方式,认为"非竞争属性"和"非排他手段"是物品得以转变为公共品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修正的界定方式指出,"知识生产和扩散"是大科学装置的"非竞争属性",系统的法律政策体系和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大科学装置"非竞争属性"的"非排他手段"。最后,在这个视角下,分析美国和中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及运营上的区别,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测量总是与理论语境相关,测量与理论间的互动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文章首先区分了测量理论语境的不同层次,然后以斯特恩-盖拉赫实验为例,论述了其原理理论语境——旧量子论,操作理论语境——电磁理论,与解释理论语境——量子力学;最后分析了理论对于测量的制约、生成和解释作用与测量对于理论的反作用,包括检验功能和再语境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编译介绍了教育科学中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是在对费耶阿本德有关科学本质及其发展方式的观点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费耶阿本德反对实证主义观点.这些观点认为不平凡的经历创造了科学的和基于事实的理论:并且相信人类的不同成就.包括理性主义观点.是人生的不同表达形式,且是不可通约的。他的结论是.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方法和理论都必须进一步评判、接受挑战.也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一方面,在科学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一个先验的规则;另一方面.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不能仅仅用几条方法论的规则来阐述。由此.教育科学也必须遵循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理解科学理论;(2)在科学探索中存在着超越共同信仰和现有理论.以及美学、形而上学,甚至宗教的学者自由:(3)基于连贯性等标准的现有理论具有不可通约性、非可证伪性和可测性:(4)“后验”实践条件与大胆假设问存在一定的契合程度:(5)应用概念教育替代算法教育和学科式教育。  相似文献   

14.
科学小说在时代焦虑的驱动下,文学上的准备尚不成熟,就已经承载了过多的启蒙功能,两相矛盾之下,造成了这一文类的硬伤。晚清文人少有人经历过专业的科学训练,过分强调启蒙的急进心态驱使下,科学小说如同一个被撑大变形的口袋,扭曲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通过对种种扭曲的文本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得以对科学的真正处境有更深了解。晚清科学小说反映出后世唯科学主义的源头实际在科学文化传入的晚清即已显出端倪,这一系列文化心态的错位并未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消失,而是在日益汹涌的科技大潮中越发明显,通过对晚清科学小说诸多倾向的细致追溯,能够使我们对当下的科学文化心态有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最初只是一种人类对自然界好奇心驱动的自发活动。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与技术科学日益紧密的结合,使科学研究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对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谋取了丰厚的回报。虽然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基础科学研究因其公益性和非功利性而只能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投资。可以说,投资基础科学研究,就是投资国家未来。  相似文献   

16.
陈元志 《科学学研究》2012,30(2):194-200
 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在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交替演进的。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梳理宝钢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能力的培育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三个维度探讨宝钢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印证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describes a new ethical theory that has begun to coalesce from the works of several schol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ethics community. I call the new theory ‚Flourishing Ethics’ because of its Aristotelian roots, though it also includes ideas suggestive of Taoism and Buddhism. In spite of its roots in ancient ethical theories, Flourishing Ethics is informed and grounded by recent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living things, human na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the universe – ideas from today’s information theory, astrophysics and genetics. Flourishing Ethics can be divided conveniently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hich I call ‚Human-Centered FE,’ is focused exclusively upon human beings – their actions, values and characters. The second part, which I call ‚General FE,’ applies to every physical entity in the universe, including humans. Rather than replacing traditional ‚great ethical theories,’ Flourishing Ethics is likely to deepen and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m.  相似文献   

18.
电子商务环境下B2C实物配送方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物配送是制约电子商务环境下B2C商务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将B2C实物配送方案分为自建配送体系和采用第三方进行配送两种,并从配送服务水平、配送规模、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产品的性质等多角度对这两种配送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两种配送方案选择的依据,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稳定拨款与项目资助是政府科研资助的两种主要模式。科学分析两种资助模式的差异性,对合理设计政府科研资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日本化学领域2009-2018年,稳定拨款与项目资助的产出所蕴含的多维科研活动特征信息为对象,从研究团队、研究内容、研究产出绩效三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科研要素视角下的资助差异性分析框架。方法上,引入了深度学习算法,建立了针对化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实体识别训练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对象实体的精准识别,为资助差异性的分析提供了事实基础。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拨款与项目资助在多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稳定拨款资助下的科研活动更关注于研究问题本身,而项目资助下的科研活动则更多地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对项目遴选的标准。结合数据分析结论,研究提出了应科学认识两种资助模式的差异性,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建立高效的政府科研资助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在科学哲学之中,对科学理论的考察都围绕着理论表达的方式、机制及其恰当性而进行,而且无论是科学理论的陈述观还是模型观都会将表达与同构关系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些考察的哲学背景都与关于科学理论的知识论、然后是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有关——尤其是对于知识论而言,是否可能、如何论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合理性与普适性以及如何证成如此的科学理论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和表达及其恰当性有密切的关系。于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怀疑论、工具主义挑战其实都来自于对基础的科学理论表达机制、被表达项的认定等产生的怀疑与挑战。可是,基于同构性的表达机制不可能完全消除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怀疑论挑战。这时,科学哲学的讨论就需要超越表达并将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证成引向先验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