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了。参评作品近500篇(件),入选的只有150余篇(件),其中反映出的问题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题材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肯定。因为题材决定价值,有什么样的题材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抓不到好的题材就会全盘皆空,把题材、价值、效果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新闻价值的高低,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决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过:人们要求新的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既有新鲜的内容,又有新颖的表现形式,作品就会“活”起来,就会被读者所关注和喜爱,它所具有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才能为读者所吸收。因此,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的完美结合。而即使稿件反映的内容一般化,如果有了好的表现形式,仍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先看一下好的新闻形式对表现内容所起的作用。在新闻实践中,写作的体裁一般是消息、通讯、评论等几个种类,比如通讯写作,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大多采用纪实的笔法,按照金字塔结构或倒金字…  相似文献   

3.
把现场短新闻写出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的新闻价值。因此,首先要打题材仗,把那些适宜写作现场短新闻的题材,纳入到这个新闻品种中来。这里,应克服一种模糊认识。目前,有些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的重要性,误以为它是“小东西”,因而舍不得把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重大典型人物等题材写成现场短新闻,一味追求“头条消息”、“长篇通讯”。这样,就使得现场短新闻栏目里,很难得到表现重大新闻题材的稿件。其实,现场短新闻这一品种,已得到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既然是新闻,它就具有一般新闻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又由于它的内容比较特殊,如故事性强、知识面广、趣味性大、人情味浓,因此,从写作上来说又有它特殊的要求。由于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正面也有反面,所以,在写作上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量体裁衣。有的可写消息、通讯;有的可写成来信、记者调查、工作研究。有的可以着重客观报道,让事实说话,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逻辑的结论;有的也可以饱含激情,通过对事实的具体形像的描述,或  相似文献   

5.
通讯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文体,因此,人们常常形象地把通讯和消息比作新闻的两个“车轮”。通讯能够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题材、风格丰富多彩。当前,在通讯写作中,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把通讯写成了“鉴定表”。所以,充分认识通讯写作的要领,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7.
有的同行说:“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叙述手法。”言之有理。不论写消息,还是写通讯,必要时概括得好,不仅能使报道简短精练,又能使读者从寥寥数语中可窥全貌。所以,许多精彩的新闻作品,写作都离不开概括,并且把准确的概括和细节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在新闻中孤孤单单罗列事例,尽管每个事例是精彩的,却无法捏拢,更难写成一篇完整之作。再有,一条消息或一篇通讯,开头和结尾以及英发每个段落的启承转合,有时也离不开概括。只有概括得当、巧妙,消息或通讯不只有  相似文献   

8.
题材不排斥可读性任何题材,不排斥写成可读性强的报道;甚至,不妨来个逆定理:任何题材,也不排斥写成枯燥乏味的新闻作品。假如你要写公文报告,写学术论文,写生产通报,爱怎么专业性强,怎么难懂,广大读者管不着。因为他们没有义务来读那类东西。但通讯社和报纸是直接为千千万万读者服务的,他们可以不看那些象天书般难懂的报道,象鸡肋般无味的新闻作品。难以写得生动的题材,俯拾皆是。例如计算机、空间科学、新工艺等等。然而,通过记者的妙笔,犹  相似文献   

9.
傅克强 《新闻前哨》2012,(10):81-82
如何使新闻作品的标题,具有能够勾住读者的眼球.并煽起其内心冲动的要素——可读性呢?这是标题制作艺术的关键所在。一、标题的可读性与新闻事实标题是新闻的组成部分.是对新闻的概括、提示或评价,是新闻内容最凝炼、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因而它必须以新闻内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并担负起传递新闻的重要使命。以最恰当的形式、最恰当的语言,将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提炼成标题.是体现新闻编辑业务素质必不可少的功力。  相似文献   

10.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应当在追求新闻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10年来,消息、通讯、言论、图片等新闻体裁均有涉足,但写着写着,对人物通讯产生了浓厚兴趣。众所周知.芸芸众生,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物,都可以写成新闻稿件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笔下的新闻当事人呢?  相似文献   

12.
通讯的风格     
一、通讯的基本风格通讯的分类,至今尚不统一。通讯体裁的分类,也应按照内容、形式、作用相统一的标准,并且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因素,宜粗不宜细。因为,写作时,一般不是先从表现形式出发,而是由作者所掌握材料的内容和报道意图所决定,自然写来,不拘形式,不事雕琢,往往能自成一格,创造出受众欢迎的“四不象”来。杂文式通讯、政论式通讯、散文式通讯等等边缘体裁,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既不能不注意各种通讯形式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也不要让过细、过死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手脚,应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创新。  相似文献   

13.
通讯是报纸常用的新闻文体之一,在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素材进行分析、甄别,判断什么样的新闻素材适合用通讯的形式来驾驭。通讯选题与捕捉其他新闻题材一样,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都是新闻播音员播报形式的具体表现,因此,不管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在驾驭节目时具备了足够的"功力",并能根据节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在播、说、评、访的主持形式和风格上因势利导,形成个人的人格化、个性化的特点,为广大受众所接受、认可,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者。将这些不同的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地运用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5.
题材、主题和报道形式是构成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一篇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过程,正是传播者选择题材、提炼主题、选择报道形式的过程。本文仅就新闻的选择过程作一些思考,以就教于同行诸位。  相似文献   

16.
记者风格与新闻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的风格体现在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新闻在传播消息提供信息,完成主要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等其它功能,给受众以美的享受与愉悦感.  相似文献   

17.
报纸版面是新闻内容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它反映出一张报纸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一张报纸个性和风格的直观表现。党报的版面创新,要着力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在版式设计中充分体现舆论导向和新闻价值,形成报纸的整体风格和文化品位,以提高党报的引导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党报版面创新的策略现代报纸注重简洁,版面元素强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的题材选择。目前在新闻界的认识极不一致,有的认为它只适合于写事件新闻;有的认为,那种早一天采写与迟一天采写都无关紧要的题材,不属于现场短新闻。那么,事件新闻就都能写成现场短新闻?非事件新闻就笃定不能涉足?我看不能这样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我倒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可  相似文献   

19.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20.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