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书法大家辈出,书法作品美妙美伦,它们是中国艺术的骄傲,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大组成部分。中国书学博大精深,富有民族特色,深入研究书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有重大意义。本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总结了唐代书学“意在笔前”和“忘机兴发”两种创作心理,分析了唐代书学情感表现与笔法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书法作为艺术,情感表现与笔法的深层结构,对在艺术理论的语境中进一步研究书法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3.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见于中国古典诗论,但又为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品评时所共用。与学和绘画结缘极深的书法艺术,“意象”的营造则贯穿其萌生、发展的始终和创作、批评的全过程,大凡论书,都没有离开对意象的研究和评说。当代书法理论对意象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意象”是“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将书法艺术史中“自觉”和“自然”阶段列入“意象”范畴,其“意”偏重于客观字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之“意”,其“象”偏重于字的符号图像;一种认为“意象”就审美心理角度说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角度说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审美特征说是情和景的交融,意象不是比喻、象征和寄托,应从书法“自觉”阶段开始,“意”是书法创作主观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反映,“象”是被完全抽象了字符号原有实用性质之后的艺术之“象”。笔较为赞同第二种认识,并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学艺术思想等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具有不系统而深刻、不全面而广泛、不具体而抽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反言”(或称“反言见意”)笔法,是指文章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以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而是以说反话的方式予以暗示的一种隐微笔法.“反言”是古代文章批评家从文章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中的一个悠久而又独特的笔法.“反言”笔法与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春秋书法”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崇尚迂回的言说方式.“反言”笔法有助于文章产生陌生化、含蓄化和反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增强文章耐人寻味的韵致.明确“反言”笔法的理论内涵、文化渊源及其蕴含的审美原则,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对于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反言”理应成为中国古代文章批评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5.
“宋人尚意”最早提出这个话题的是董其昌,准确概括了宋代书法的特征。“尚意书风”是唐代书学经过衰落后复兴的一种时代书风,旨在:(1)摆脱唐代严峻法度和书学求真迹原则的束缚;(2)把书法作为娱乐,表现人的性灵,重视性灵在笔墨中的发挥,表现自己的人格、学问和精神。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便是苏东坡.而最能体现苏东坡“意造无法”思想的书法作品是(寒食帖)。本文从苏东坡的哲学思想、创作心理状态、美学意蕴及(寒食帖)的历史价值谈自己的看法。(一)“尚意”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美学思想,其成功意味着对前世固有陈式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魂宝。在世界艺术领域,书法以其特有的造形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①应该说,唐代书学是我国书学史上继魏晋南北朝后的第二次艺术高峰。唐代的书家,光《中国书法大辞典》所载就有1250多人,而且他们来自社会各阶层,分布面极广。下面我们对唐代书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借重于汉字造型,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探讨书法艺术美的表现特征,对于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促进书法教育及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结字形体、布局章法、节奏韵律、情趣意境等方面加以论述。一、点画线条美点画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主要手段,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现各种情趣与意境。书法线条的美主要体现在线条本身的力度和情感上。书法的线条,外形不一,有笔画、书体、流派各种因素的差别,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这种在传统书学中被称为“气…  相似文献   

8.
“计白当黑”作为书法箴言提出来已近二百年.但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出“知白守黑”的哲学概念,并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创作.自晋唐时期始,书家已意识到分布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书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当代书学界与美学界对“白”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对当今的书画创作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浩作为唐代的一名书法家,尤其对唐代楷书的贡献突出。他以自己的书法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从而也夯实了自己的理论。本文专注于从他的书学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书法源流、书法之法、书法之境来集中探讨他的存世书论《书法论》所蕴藉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作为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两上高峰,在创作及审美追求上都各具特色。晋人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美的境界;强调情理统一,崇尚刚柔相济、骨肉相称、骨势与韵味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以“尚韵”著称。唐代则推崇雄强肥硕、豪放飞动的阳刚之美,以“尚法”见长。而这种创作及审美的差异性,则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心理、时代风尚以及创作主体的情感好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赵孟频书学思想以强调古意为核心,以晋唐书风特别是王羲之书风为依归,以“允执厥中”为准绳,在笔法、结字、审美倾向、艺术本质和书品等方面均有所论述,构成了较为系统的古典主义书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乃至今天书法发展均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法”是一种特指,它是唐代人追求和树立书法艺术法度,并通过法度反映书法艺术规律,形成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规范,寻求文化传播等规则的过程与结果。并且随着发展,逐渐成为后人的一种普遍认同。南北书风的合流促使了唐法的确立,初唐、盛唐与晚唐书法在表现上各有不同,这一过程中,唐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因素为书法的尚法提供了条件。楷书和草书体现着唐代的书法规则,也是唐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更是直接受到同时代书法理论的滋养与促进。唐人尚法书风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书法的社会地位,而且使书法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成为一种文化的认识方式而作用于其它艺术,还为后人提供了长久学习、遵循与仿效的范本。现代中国书坛仍然需要唐人崇尚书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有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基本方式,“无意于佳”是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书法创作上两种方式缺一不可,两者无法分开,没有“有意于佳”,书法创作无规律可循,没有“无意于佳”无法涵盖另书法这门特殊艺术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唐代佛学为唐代知识精英构筑其思想空间提供了积极的准备。以心为前提的中道观念体系主要影响了人对于世界本质的看法、人趋向彼岸世界的可能性以及人对于彼岸存在的体验等三种命题。唐代书学是中国书法美学之建构期。书法的本质从一种意识形态统治的辅助工具,逐渐改变为一个能够体现造化自然的意义世界整体。唐代书学受到了佛学义理的深度影响。书法艺术作品本体论,书法艺术创作主体论,书法艺术审美体验论,无不沾溉了葱郁的佛学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题目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其《用笔论》中对书法有过这样的论述:“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这里的“法”有法度之意,即书写时的笔法和规则。书法创作要遵循法度,符合法度的作品才有审美的价值,才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6.
“以文为戏“本是唐代裴度对韩愈散文创作中一种倾向的否定批评.本文首先为韩愈的“以文为戏”正名,指出它是一种艺术创新,朝愈用“以文为戏”的笔法写作《毛颖传》等作品是发其积郁,是以戏谑的形式和笔法表达严肃的内容.继而,论证《庄子》是它的艺术源头.然后,梳理了“以文为戏”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表现及规律,归纳出几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可谓千古一人。于书法实践,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就书法理论而言,其取自老庄而又兼有己意的“无为”书学思想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她历经不自觉时期的“天生丽质”,甲骨、金文、石鼓、小篆、隶书和自觉时期的真、行、草等阶段,上下几千年;经历代书家的不断革新,已嬗变成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即书法之法度和千变万化的挥洒自由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这一艺术生命力的楔机就在于她蕴含着中国人骚动的意念、思维方式及心理状态和人格烙印。书法是如何表现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历程的呢?这是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揭开的黑箱,有赖于书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是从历代书论中,从中国心理学史的角度出发,去发掘书法心理学思想。首先,从王羲之的“意在笔先”之“意”开始,对书法笔划中的“意”、笔势中的“意”、结体中的“意”和篇章中的“意”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整理。结果表明,“意”作为一种期望和意图渗透在“笔先”和“笔后”,伴随着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即“意在笔中”。这种“意”是书家观察、记忆和想象后形成他的“认知图式”,并由“定势”作用巩固下来的书写“意识”。这种“意”与现代学习  相似文献   

19.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北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善楷、行书,与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双峰对峙,是我国古代楷书艺术的“高峰”。《旧唐书本传》里说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书法大家都有一些勇于探索者,在“创新”与“狂怪”圈中进行艰辛的演变和追求。从历代书法创作主体、客体以及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来分析书家创作观念和性情、书法创作环境及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创新”与“狂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