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2.
五代封爵倒度在承袭唐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代封爵所给的食邑户数与唐制相比,实际上处是在一种混乱状态之中;实食封的户数普遍低于唐代水平.这与五代社会经济衰退有直接的关系;五代爵制主要沿袭了唐后期的制度.增加了郡侯这一级爵位;受封者所得爵名与其籍贯并无必然关系。其得名通常与郡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北齐食干制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北齐的"食干"是指私有化了的吏杂户向主人提供代役性的钱财绢帛,以作为官吏俸禄的补充.本文对此持有异议并从另一角度对干的身份、来源以及代役绢的输纳标准进行探讨.指出北朝时,干的身份并非吏杂户,而是一般的编户齐民,东魏到北齐,食干者所食的干是受政府敕准,由应付力役的编户所交纳的代役钱.干禄制的本质是高氏政权在削减了爵役制后采取的一种奖赏性手段,其目的在于笼络官吏,巩固自身统治.另外,干禄制的实施减轻了国家对均田户的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增长,且对隋唐"庸"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等封爵作为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封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熙宗天眷元年“定封国制”,五等封爵作为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得以确立,《金史·百官志》对金代的封爵制度有较清晰的记载,但并不准确,其中关于金代五等爵爵称的记载就有阚失,未能真实反映出金代五等封爵体系的全貌《金史》除了对国公封爵有较多记载,其他五等爵封史料较少,有的爵封甚至根本无载。查阅碑刻资料,发现了较多关于金代五等爵封的信息,由此得出金代五等封爵先后共有十一个爵称,六个等级。  相似文献   

5.
蜀汉封爵在授予方面沿袭汉制较多。皇帝掌握最高封爵权,大鸿胪、宗正、光禄勋等负责具体封爵事务,封授仪式遵从特定程序。蜀汉袭爵者并未真正担负起护国重任,相反其中部分人在存亡之际与益州集团士人一起背叛政权。蜀汉亡国后封爵者多数被剥夺爵位。蜀汉封爵政策的某些失误应引起我们充分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曾在《孙吴奉邑制考略》一拙文中指出:“关于奉邑制度实行的年代问题,综观前述十二例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时间规律:除徐盛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可能在孙权黄武初年外,其余十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均在建安时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自黄武元年(221年)以后,奉邑制已经不存在了。反之,自黄武元年以后,封爵之名出现了……而黄武元年之前的建安时期,却无一人有封爵者。奉邑制的结束与封爵制的实行,在时间界限上如此前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北齐国号源自高欢父子的封爵与籍贯。然而揆诸魏齐之际的史实,北齐国号的选择还受到追溯先祖、攀附与拉拢士族、附会谣谶及契合美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出北齐统治者谋求抟合北镇勋贵、河北豪族、洛-邺士族文官等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提出的“限之以爵”这一治蜀举措,在蜀汉四十多年的施政中得到较好实施,并收到明显的效果。由于严格以军功、事功控制封爵,使蜀汉的封爵制与魏、吴相比,显现出高爵位少、数量少、虚封多、食邑数不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辑程应镠《释“干”》,1981年第3辑彭神保《僮干释疑》、李春润《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干》;1984年第3期《社会科学战线》高敏《东魏、北齐的食干制度研究》等文章相继发表,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干及食干情况基本上已被阐述清楚。笔者细读诸文后,深受启发,同时觉得关于北朝给干与食干制的产生、发展演变详情及其社会作用,尚欠深入论述;北朝时期干的社会身份、地位及其被剥削的方式等问题,学者们的看法颇不相同,也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对此,笔者谨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专家和同志们指正。这或许对探索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人身依附关系及赋役制度发展趋势,有所补益。一  相似文献   

11.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2.
贬废罪宗名爵及其子女袭、封爵的议处,是朝廷对犯罪宗亲的善后处理。明代罪宗请复有一个灵活处理到明令禁止的过程,但禁后仍有"法"外施恩。对贬革罪宗子女的袭、封爵,明王朝有一个从"例"到"制"的处理变化,弘治以前有一定的随意性,弘治以后,作了两度调整,但例外情形并不少见。违制婚娶的宗藩,不同于罪宗,由于其所生子女,妨碍了皇家血统的纯正,明廷对其子女请封的限制,明显严于普通罪宗子女,万历时,更是禁止所生子女载入宗籍。  相似文献   

13.
许峡 《历史教学》2004,(11):23-28
本文旨在于通过对突厥军队的特性与突厥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探讨突厥在北周灭北齐当中的作用.提出突厥虽与北周有过合从伐北齐的经历,然而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的结果.北齐自身衰落,再加北周与陈的合攻,才终致灭亡.  相似文献   

14.
徐幹在《诗品》中被钟嵘列为下品。《诗品》将徐幹与曹彪并列,说徐幹与刘桢相比如"以莛叩钟"。将徐幹诗歌分别与曹彪、刘桢诗歌进行对比,让徐幹诗歌文本再次置入钟嵘的评价体系,重新解读分析,认为钟嵘将徐幹诗歌列入下品,既顺应了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方向,又符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旨在于通过对突厥军队的特性与突厥当时所处的国际形势,探讨突厥在北周灭北齐当中的作用。提出突厥虽与北周有过合从伐北齐的经历,然而北齐之灭亡并非突厥与北周合从的结果。北齐自身衰落.再加北周与陈的合攻,才终致灭亡。  相似文献   

16.
自从程应镠先生首先提起"干"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之后,相关的讨论一直不断。三十多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史料的局限,关于"干"的身份,统治者对"干"的剥削方式,以及北齐食干制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早期,英国贵族数量有了较大增长,但其总体规模仍远远小于许多欧洲国家的贵族。贵族数量的上升得益于国王的慷慨封赐,而谨慎乃至吝啬的封爵政策、不利的人口因素、婚姻习俗和长子继承制则限制了贵族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現在報上對於分工合作問題,常有討論。李石曾先生也曾提倡過,故分工合作辦法,已成為現在重要问题。因為一個人不能把一切事都幹下來,於是各人就各人能力,去做各人的事,結果彼此獲到相互的利益,這就叫分工合作。孟子裏许行耕田而食,而以所餘的米去換布絮釜甑農具,這就是分工合作。無錫人做泥人,他們要經過好幾種手續,打坯的……敷紛的……着色的……等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朝宗室封爵有五: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其中公爵又分镇国公和辅国公。辅国公还区别为“入八分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所谓“八分”指的是八种标志,即朱轮(红轮车)、紫缰(所乘马匹可用紫)色缰绳、宝石顶(清制一品官员可用珊瑚顶,宝石顶在珊瑚顶之上)、双眼花翎、牛角灯、茶塔子(盛热水用。类似今日之暖壶)、马坐褥和门钉(府门上的铜钉)。“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的封爵,则可享用上述八种标  相似文献   

20.
隋代宗室一般都会获得爵位,出官都在四品以上,在外多为牧宰、总管,在内多为将军、公卿。文帝时,诸皇子皆出镇大藩,炀帝时则任为京都守卫。宗室带兵征伐常获胜绩,为牧宰多属良吏。其制度渊源大体上是来自北周、北齐,而在府佐国官的设置上基本采用的是北齐之制。总的说来,宗室对隋朝的统治是以积极作用为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