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树史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植树绿化颇为重视,其植树造林历史很悠久。据史载,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就专门设立“山虞”、“林衡”等官职,负责掌管丈量、种植、护林等事务,动员全民种树,并形成最早的植树造林的法律条文:“不树者无椁”。其意是指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木。春秋时期,晋国大乐师师旷提出:“欲知五谷,先占五木”。《孟子》中指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货殖传》里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其意是说,当时种…  相似文献   

2.
顾萍 《科教文汇》2007,(11Z):203-204
“视”是由“知”支配的、制约的,“视”取决于“知”。艺术家不是从他的视觉印象,而是从他的观念或概率开始他的活动的;艺术图式体系是一个伴随文化史的发展而继承、演化的动态系统,是向前辈艺术大师学习的过程;客观对象与视知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心与物的异质同构理论,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要看成是各构成要素的单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曾经以黑马姿态出现的“五谷道场”,今年遭遇了自己的滑铁卢。欠薪、断货、投诉等负面事件不断曝光,让这个曾经颇有明星相的新品牌颜面无光。了解“五谷道场”背景的人士,应该不会对此变局感到诧异,该公司曾经面临过许多机遇,但都是在关键时刻与机遇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4.
段梅红 《百科知识》2021,(16):48-51
我国著名中医论著《黄帝内经》在"素问篇"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理论."五谷为养"是放在第一位的. 从前,五谷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食物,中国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结构很受营养学者的认可.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鱼肉禽蛋日益成为今天人们的主要食物,五谷的地位大大降低,甚至在餐桌上被直接忽略.  相似文献   

5.
华夏文明始于炎黄二帝,“官”之鼻祖,也始于此。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他没想成王,只是在他的影响下部落强盛威天下之后,全部落民众跪在他门前三天三夜不起,他不得不为王。  相似文献   

6.
孙子情报理论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四知”——知彼知己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孙子“知彼知己论”之“知”的内容,除“五事”、“七计”、“知胜有五”外,《地形篇》中提出的“四知”,是战场全局指导必知的内容。 《地形篇》指出: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  相似文献   

7.
《科学生活》2011,(3):70-71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重视食疗养生。《红楼梦》中就包涵了很多食疗养生的内容,曹雪芹深知食粥有益于健康。粥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据考证已有4000年历史了,宋代的陆游有《食粥》诗,认为粥是“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相似文献   

8.
五棓子     
五棓子是蚜虫科的五棓子虫寄生在一种叫做盐膚木的树上所结的虫瘿,所以又叫“盐麸子”。五棓子有极丰富的鞣酸质,为我国特产的主要鞣酸原料。五棓子虫有些是寄生在盐膚木的翼叶上,形状大略相似于菱角的壳,很粗大,内部空虚,肉厚,质坚硬,很脆,采集后晒干就成灰白色,土名叫“肚棓”,就是中药铺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社稷坛,这是明朝皇帝祭祀土地、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坛上铺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人们把它叫做“五色土”。社稷坛象征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地和五谷的崇拜,也象征土地和粮食是构成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喟叹了数千年,至今仍然困扰着60亿的环球人类。这句闪烁着哲人睿智的至理名言,源出于东方泱泱大国——中国。中国以地广人多著称于世,中国更以文化底蕴的深厚悠远自立于世界优秀之列。不管是茹毛饮血的群落,还是奶酪面包为主的民族,或是以蛋白质含量与动植物脂肪配比的国家,经历了漫漫历史的长夜,愈来愈认识到中国先贤“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食品结构的高度文明和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2005,(7):39-40
目勿妄视 “目者,心之使也。”目妄视不仅耗精,而且损神。《老子道德经》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在生活中要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如不可直视太阳光、电焊光、强闪电、迪厅的激光等,在雪地、沙漠、海洋中活动宜戴墨镜,以防止电光性眼炎。  相似文献   

12.
儒商小议     
一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名词前后,冠以“儒名”或殿以“文化”,是无可厚非的。它是经济躁动中的一种思想性界标或是文化向多元发展的前奏。但一经泛滥成灾、便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惑。知其意、袭其辞、发其绪、用其实,皆可古为今用或继古开新。但如果不知其意而强袭其辞,不析其绪而勉为模仿,这就会产生大问题。其问题之一:便是以“文雅”包装暴戾,以“精细”包装粗陋,以“廉直”包装腐败,以“智”包装愚蠢,以“诚信”包装欺诈等等。到处是精心的包装,却到处是深不可测的陷井。正  相似文献   

13.
大脑智力操(13)含芯借势成事训练“借势成事”,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另一种力量或事物.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方法。我们常说:*以他山之木,蔚己山之林”,正是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中的“车船借箭”、“借花献佛”、“借刀杀人”等.都包含有借势成事...  相似文献   

14.
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小职员一夜之间登上了世界巅峰。在记者招待会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身穿工作服的岛津制作所研究人员田中耕一(43岁)掩饰不住惊讶,腼腆地笑道:“喜出望外。”为经济不景气而苦恼的公司职员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你是我们的骄傲。”在小柴昌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田中又赢得诺贝尔化学奖,“双喜临门”让日本列岛为之震动。田中说,他突然接到了通知获奖消息的电话。对方用英文说:“你是田中耕一吗?包括你在内,有3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向你表示祝贺!”他只听清了“诺贝尔”这个词,不敢相信自己获…  相似文献   

15.
流云 《知识窗》2007,(5):39-39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不仅爱菊,而且爱鸟。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南山的田园诗人,想在自己居住的茅草屋旁边给鸟儿找个歇息的地方。于是,陶渊明便亲自动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起树来,让鸟儿成为自己的“芳邻”。陶渊明还写了一首五言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说明只要人们与鸟为友,就能有一个“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常在耳东西”的幽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考工记中有关轮的检验内容作了新的探讨,认为:(1)轮的检验方法实际有两类,即表观检验和定量检验;(2)对“量其薮以泰,以其同也”句,不能望文生义,而应从检验精度和检验要求的合理性上分析;(3)对“望而其轮,欲其尔而下也”之句,应结合先秦时期的治木工艺特点和检验的视觉效果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11,(14):52-52
华表的起源很久远。相传尧舜时讲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  相似文献   

18.
蔬菜与健康     
蔬菜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几乎人人要吃、天天要食,那么蔬菜对人体究竟有些什么功能?怎样食用,怎样选择才算合理,才能吃出健康,文章对此作一些综述。一、营养功能(又称第一功能)关于蔬菜的营养早在公元前3世纪《素问》一书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朴素营养学概念。1578年《本草纲目》一书对蔬菜的作用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五菜为充,脏腑以通,气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长火……菜之于补非小也”。根据现代营养学家的观点则认为蔬菜主要供给人体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一)维生素…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知识经济”、“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经营”、“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等概 念和理论已经不再感到陌生。新世纪来临之际。“知识银行”、“知融学”、“知融学院”“知融人才”、“知融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和新事物已开启了新的百年知识创新的序幕。 为此,在新春佳节之际,我们专访了中央党校魏同悟副研究员。魏同悟等专家,学者们正在创立知融学、已经开张了知识银行尽管对这些概念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毕竟是一种创新实践.我们支持创新的努力,我们为此对魏同悟副研究员进行了专访。——编者  相似文献   

20.
财迷俱乐部     
《战国策·魏策》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了知伯无故向魏索要土地的故事,开始魏国不肯给他,但后来采纳了大臣任章的计策,如数地给了他土地,以骄其心,最后知伯又向赵国要土地,结果被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灭掉了。 《魏策》中那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