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之配套的参考书以及其它教学参考资料,甚至是不少辞书,都是这样翻译的:“(他)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翻译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我们还可以这样翻译:“(他)向下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4.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6.
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一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它翻译为“(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显然,这里把“下”译为“下车”。这样翻译,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一、当时的战车比较笨重,车轮碾过的痕迹应该是显而...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8.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9.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齐军擂鼓发起了冲锋,曹刿布置军队顶住了。齐军又擂鼓发动第二次冲锋,鲁军仍坚守阵地毫不理睬。不久,齐军又发动第三次冲锋。就在这时,曹刿果断下令:“击鼓进军!”鲁军奋勇冲杀,齐国军队纷纷溃逃。事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第一次擂鼓时,战士精神振作勇气十足;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再擂鼓时,勇气就消失了。所以要等到敌军疲乏了,而我军士气正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就能取得胜利。成语“一鼓作气”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常用来比喻做事要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口气干到…  相似文献   

10.
“[轼]作动词用,扶住车前的横木。”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 H 版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注解。“轼”作动词,是文言文中词性变化的需要,然而把《曹刿论战”中的“轼”也作动词,就欠妥当,特提出来探讨。“登轼而望之”,是承接“下视其辙”后的连续性动作,用现代话说就是登上车前扶手的横木,瞭望败敌溃逃情状,按“上教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中有两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我认为应在“下”与“登”后分别断开,“辙”后改逗号为分号,才符合史官之本意。如此,则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先说“视”与“望”。文中“视”的对象是“辙”。“辙”的含义是车的“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在车上“向下”当然可以看到。但要看出名堂、看出道道来(如后文曹刿所言“视其辙乱”),则非下兵车  相似文献   

12.
从殷商到战国,我国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攻防的主要手段是战车,军队的主力是车兵(士)。一个国家拥有战车的多少是这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古代的车分为马车和牛车两种。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责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运输货物。马车的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用木板做成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倚”。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轼”。车舆上有车盖,形如大伞,是遮日和防雨用的。车舆压在车轴上,轴的两端是车轮。轮中有毂,毂上有木制辐条18至20根,有的有30根。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一文,对“公问其故”的“其”未作注释。而一些参考资料的注释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打胜仗”,一是指曹刿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和驱车追赶齐军与下视登望的事。后者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军霸上”的“军”字,课本及其思考与练习均注释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从字义的源流上看,这里恰恰是颠倒了“军”字的字义源流。《说文》:“军,圜围也,从车从包省。”“军”的上部形体即古包字。《经籍纂诂》卷十二“军”字条:“围也,包车为军,币自为师,皆字意也”。《广雅释言》也说:“军,围也。”唐朝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晋人吕忱《字林》说:“包车为军皆字意也。”字形的意思正是指用战车围绕成军营,这也正是古代驻军的真实情状。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巴黎圣母院,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站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前,抬头向上专注地看着什么。突然,一个焦急的女声传来:“你在干吗?快过来拍照。快点!”“妈妈,我在看顶上的雕花,那个纹路……”“看什么看,快来拍照。你要看雕花,让爸爸拍下来,你回家在电脑上想放多大看就放多大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小女孩跑过去了。拍完后,妈妈似乎忘了让孩子再去看顶上的雕花,更别说让孩子爸拍一张建筑照片了。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解答应用题时,一般都能重视“算理”的分析,这很好。可是,你知道吗?解答应用题还应弄清题中的“事理”。有些应用题,从“算理”看,好像所列的算式没问题,但从“事理”看,就不对了。例在一张长1.5米、宽1.2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内,最多可剪出多少个直径为0.15米的圆纸片?从“算理”看,先算出长方形硬纸板的面积,再算出圆形纸片的面积,最后用除法,求出长方形硬纸板的面积含有多少个圆形纸片的面积,即为所求。列综合算式(1.5×1.2)÷3.14×(0.15÷2)2≈101(个)。但从“事理”上看,上述解法就不对了。因为在长方形硬纸板剪出一个个整圆后,会留…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19.
那天上《曹刿论战》一课,在完成了课文的讲解后,我按照教学参考书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凑在一起窃窃私语。那是几个平时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于是,我把其中的一个叫起来,问议论什么话题。这学生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曹刿这个平民,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该生话音一落,不少同学也跟着低声附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呆呆地站着,似乎在等待我做出公正合理的评…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描写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长期以来,人们在鉴赏此文时,往往只把鲁庄公看成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以他来衬托曹刿杰出的论辩才能,庄公的言行只是表现了他的政治昏庸,治国无方,军事无能。是的,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道做政治上的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平民曹刿的超人谋略,鲁军才取得全胜;战后更是茫然不知胜利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挺身而出,那么庄公国破家亡,“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命运一定是无法避免的了。难怪曹刿感叹“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