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舒眉 《文教资料》2012,(32):149-151
米兰.昆德拉自从进入中国读者视野,就掀起了一股米兰.昆德拉热,但是很多读者对于他的作品的认识并不准确,就像卡夫卡一样,昆德拉已被昆德拉化。本文将从米兰.昆德拉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本价值三方面正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实质。  相似文献   

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4.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后半期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作为文学家,他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深根植于作品之中。笔者认为小说《慢》是昆德拉借鉴了双主题单三部曲式来建构文学作品结构的;本文试从作曲学的角度入手,对《慢》的结构作音乐性解读,以期厘清隐匿于文学作品背后作家本真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小说形态,相距甚远但二者却是一个可比的题目他们都把"存在"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都以自己的文本勘探"生存",破译"自我",或强或弱地奏响了存在文学的旋律,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9.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张克 《天中学刊》2004,19(3):78-82
米兰·昆德拉对人们对于卡夫卡小说的美学价值的误解有着强烈的不满.他认为卡夫卡已经开始实现"梦与现实的融合".卡夫卡的小说既是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凝视,同时又伴随着最无拘束的想象,代表着一场巨大的美学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