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盈盈  兰杰 《考试周刊》2014,(24):21-22
近年来,翻译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的能动是诸多因素制约下的能动:所处的时代背景、双语文化能力及对原文的理解能力等。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常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参考语言带来的局限性及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没有认识到大多数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受这三种背景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被翻译标准束缚得不敢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认识这一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文本、译文读者,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矛盾就会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在翻译活动中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璟艺 《海外英语》2012,(9):171-17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重要的主体,其翻译的动机心理不容忽视,会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新时期的特定环境下,译者的翻译动机较先前的译者动机有显著地差异。该文分别从环境、审美多样性以及商业化趋势三个层面对新时期翻译动机对译者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5.
因"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活动性质",译者行为自发受到语言制约和社会制约。"译者行为批评"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它不但具有描述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规约功能。其规约功能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语言性自律和社会性自律。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行为批评提供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并不是一条刚性的翻译准则,而是给译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帮助译者更加清楚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方便译者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翻译目的论.分析了制约广告翻译的相关因素。旨在让译者在广告翻译中以目的论为基础.尽量避免文化、语言、广告行业等因素的制约.从而达到成功地进行广告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晓莉 《时代教育》2013,(9):202-203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1.
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中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因素、伦理道德观念等几个方面,探究这些因素对译者翻译动机,翻译选择心理以及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产生的影响.意识形态渗透译者心理的方方面面,但也不能忽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框架,将严复翻译代表作《天演论》的个案研究作为基础,证实文化操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并且以不同形式对该过程进行操控。严复的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无不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此同时,严复的翻译活动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及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以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与价值,把握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角色,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实施文化操控的作用,这为我们研究历史语境中的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探索途径。同时,此理论的应用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理论研究的全新视角,使得我们更加明确翻译外在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分析思考,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去赏析研究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抉择无疑会受到种种制约。文章从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和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两方面分析霍克思《红楼梦》翻译中的抉择,研究表明,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译者能动参与的结果,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活动,那么社会因素将会影响译者决策。本文通过比较《西风颂》三个译本并找出三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结合社会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寻找导致译本不同的原因,进而探索翻译中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并提出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在翻译学习和实践中对学习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赵金凤 《海外英语》2014,(18):164-166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起决定作用的译者,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于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从心理学角度考虑,翻译是译者的一种心智活动,是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译者主体因素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心理学原理来探讨译者进行翻译创作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