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正酣之际,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冯玉祥等人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为求得全国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抱病由广东绕道上海、日本进京。因旅途劳累和对段祺瑞政府继续卖国的痛恨,孙中山病情加重,就医于协和医院,确诊为肝癌,经镭放射治疗无效后,1925年2月18日移住铁狮子胡同十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伟大的爱国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主革命树立了丰碑。在他继续革命的征程上,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得到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他正确汲取历史教训,从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本文仅就孙中山辛亥革命后在坚持革命的实践中,怎样逐步深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幻想取得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转变为把反帝作为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将反帝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海外为基地的,而日本在其中所占的地位尤为显著。在日本,孙中山一方面广泛结交朝野人士,以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这种日本情结虽然有局限和不足,但表明了孙中山的宽广胸怀。孙中山与日本人士的交往扩大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而使中国民主革命带有一定的国际性。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表明他既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位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联日策略及其动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靖  吕琼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30-132
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与日本长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谋求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孙中山曾经采用联日策略与日本政府进行各种谈判。对这种策略及其动机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理解当时的革命处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中国政府推行“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的政策 ,不断寻求西方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希望列强介入、干涉中日军事冲突 ,借助列强的力量对抗日本。列强也曾出现于事变的前前后后 ,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西方列强没有真正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上海停战协定》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的中国依赖外国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极其困难的  相似文献   

8.
抵制日货运动是民初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广大民众参与外交、反对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方式。持续不断的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侵华手段上向温和的方向发展,也牵制了日本对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的参与和支持,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局的变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从列强的联合阵营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联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紧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从1895年登上日本国土起,到1924年转道日本去北京这卅年中,先后到过日本15次,累计居住时间几近10年之久,占他的革命生涯1/4还多。孙中山在日本华侨社会中的活动,主要是在1911年以前。这段时间大致可以1905年为界划分两个阶段。1905年以前,孙中山的活动地区局限于横滨,在华侨和留学生中进行思想宣传;1905年以后便以东京为中心,建立革命政党,从事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为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与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明确承认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此,历来的评价是:表现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呢?本文以南京临时政府制定此种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年诞生,1925年逝世,他的一生经历的花甲岁月,正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此吋期,中国封建闭关锁国的大门已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西方的政治、理论、思想、宗教、文化、经济蜂涌而入,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又给封建主义以很大的冲击。此时期的后阶段,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创立,但不久即被封建军阀统治所取代。此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杂志是云南留日学生于1906年在东京创办的革命刊物。它是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与黄兴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创办的。1905年7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年底,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为扩大革命宣传,孙中山、黄兴号召各省留学生筹办地方刊物。在《民报》发刊前后,各省留学生创办的杂志有《浙江潮》、《江苏》、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又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中山”的名号是后来才使用的。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向华侨宣传革命,被清政府收买的特务绑架,幽禁在清政府驻英使馆,被营救释放后,经加拿大到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结识了同情和支持中国民主革命的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和平山周。他们劝他暂住日本。平山周介绍孙中山寄宿东京对鹤旅馆。  相似文献   

14.
青年时代的朱霁青,在教会学校里接触到西方的知识和文化后,充满了对西方文明的向往。留学日本期间,朱霁青加入了革命组织同盟会,并受到孙中山的赏识。朱霁青回国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清政府专制统治、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反对段祺瑞独裁政府的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民报》学人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国家自由,而且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一方面抨击西方列强,一方面把革命的矛头直指清王朝的腐败。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1894、1912和1924年,他曾先后四次来津,从事革命活动,为天津近代革命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1912年袁世凯为造成与孙中山诚心合作的假象,多次邀请孙中山北上赴京。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曾多次表示要“专求在社会上作成一种事业”,实现自己多年来主张的“民生政策”。抱着这样一种思想,孙中山于1972年8月北上,集中主要精力对北方实业进行了考察。他先后视察了京榆、津浦、胶济、特别是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参观了山西阳泉煤铁各矿、唐山铁路制造厂、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和开平煤矿。这样,天津就不仅成为他驻足勾留的都邑,也是他往返中转的要冲。  相似文献   

17.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对于孙中山在京期间,冯玉祥有无拜会过孙中山的问题,史学界一般认为冯并未拜会孙中山,也有的著作含糊其辞,不辩有否。但  相似文献   

18.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对此,人民版(2005年)必修Ⅰ第25页说:“日本获得的极大利益,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1900年,英、德、法、俄、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笔者认为这一表述不够准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获得了极大利益,勾起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所导致的是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方邻邦,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伊始,中日两国又先后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明治以降,日本维新志士发奋为雄,师夷长技,大办实业,发展教育,增强军力,一跃而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的崛起对于近在咫尺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从康有为、孙中山开始,中国进步人士发出了向日本学习的呼声。陈独秀从1901年留学日本开始,了解、认识了日本强大的奥妙,也开始了学习日本以自强的历程,并对中国的近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本文不揣浅陋,试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巴黎和会后,各大战胜国之间争夺殖民权利和殖民利益的斗争仍在继续,西方列强把他们的注意力再度转向了远东,中国又一次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力干涉东方的事务,日本利用这种形势,加强了它在各条战线上对中国的侵略,并采取了各种凶恶的手段,以便把中国变为它的独占的殖民地。 关于这一事态,当时美国驻北京公使鲍尔·芮恩思在1918年做过生动的叙述,这篇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