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川萍 《文教资料》2010,(32):48-49
《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鉴于它在内容上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注意恰当分析指导,以使学生不仅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而且增强对亲情之爱的感受。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恰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马亚丽 《学语文》2010,(6):22-23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深挚的爱和真切的情,从而告诉我们。人间至爱如宽厂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为了使这一中心表达得更为充分,更加感人,小说极为巧致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我们知道,构成小说的主要有情节、人物和环境等三个要素,本文对比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秦爱玲 《语文知识》2016,(21):77-78
今年,学校开公开课,我选择黄飞的小说《甜甜的泥土》作为阅读对象。这篇小说,被选编在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2课。我选择这篇课文开课,是因为我在各地的公开课上多次听到老师们执教《甜甜的泥土》。  相似文献   

4.
《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是以上世纪80年代离异家庭孩子的生活状态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然而小说就这样被编入教材,颇有格格不入之嫌.文章从“编排在此不和谐”“内容与时代生活不和谐”“选文与教育的功能不和谐”“前后内容衔接不和谐”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一篇微型小说式的文章——《甜甜的泥土》,这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文章中运用了多种手法,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母子情深的主题,同时也告知人们,世界上的至爱亲情应该有如广袤而又厚实的泥土,无所  相似文献   

6.
《甜甜的泥土》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小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他的亲生母亲在严冬中为他送来了他爱吃的奶糖,可是母亲在校外苦苦等了好久也没能见到儿子的面,只能让人把奶糖带给儿子,儿子接到奶糖却不敢把它带回家,只能把奶糖埋在泥土里,最终奶糖也化成了甜甜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拿到了一本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旧语文书,翻到《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标题旁边的空白处书写着这样的一段文字: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个学生的联系方式还在笔者的QQ通讯录中,当笔者有意无意地跟他聊起这篇课文时,印象却早已模糊……  相似文献   

8.
课文<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小说,讲的是七八岁的王小亮父母离异,惨遭继母生父虐待,只能从生母、老师、同学等那里得到关爱的故事.文中的王小亮是许多父母离异孩子的缩影,他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准备教案时我想到了班上十多个单亲和重组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数仍然阳光可爱,又想起不久前一个学生的继父对我说,他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继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时,胡建勋同学针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提出疑议:“春寒料峭,埋在泥土中的糖如何能融化呢?这与生活常识符合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士寄托着生母对他的至爱至情,滋润了他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老师们对他的爱心,老头对他的爱心等,这些人的爱,让孩子获得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最后我又用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启发,并通过小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给这篇文章续写个更恰当的结尾。改写有这样一则“:那埋在泥土里的糖依然安…  相似文献   

10.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将这课的目标预定为:第一,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母子深情。第二,体会对比手法的妙用。第三,体会新奇的立意。其中体会新奇的立意是文中的一个难点,为  相似文献   

11.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这篇小小说,情节简单,立意新奇,人物鲜明,通过一包奶糖,表现了伟大母爱的主题,结尾化悲为喜,又很惊奇,而标点的运用更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2.
<正>小小说,在文学的海洋里,给我们留下了激越飞扬、五光十色的浪花。由于独具魅力,在叙事形式、叙事结构与话语、审美意蕴等方面都有自身的典型特色,这朵浪花已经在中学课本中占有一席之地。《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的一篇小小说。这篇文章入选教材,颇受争议。众多教师诟病于它那些有悖于事实的艺术化细节;文章对恶毒后母的刻画,在离婚率逐年上升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是多丽丝·莱辛创作的二部具有明显后现代消费社会特征的小说,体现了深刻的“家”的寓意。这二部小说是姊妹篇,小说篇名合在一起就是:第五个孩子班,流落世间。莱辛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充满暴力犯罪和人性缺失的世界,实则在省思:家园何在?何谓家人?回家的路在何方?等系列问题。后现代消费社会家庭核心价值观念崩塌之后,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找到那条充满爱与人性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那条红裙子     
本期的“自述”选了两篇离异家庭子女的切身体验,尽管它并不能说明父母离婚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而健康的爱。  相似文献   

1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扇神奇的窗户,我们可以在心灵的圣土上打开一个新视界,种下一粒永生的“爱”之种子。北师大版第八册“眼睛”这一单元围绕眼睛的故事编排了三篇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让我们从心里唤起对知识的渴望、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关注,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了解、加入了“希望工程”;《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则让我们再次走入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透过医护人员的眼睛,感受他们的伟大与坚强、平易与高尚,心中激起无限的崇敬之情;而最令孩子们震撼的就是《永生的眼睛》这一篇文童了。  相似文献   

16.
《心声》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许多教案都把它解读为《心声》是主人公李京京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认为李京京这么喜欢读《万卡》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表达他自己希望像万卡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温暖,而把李京京渴望读课文与程老师不让读课文的矛盾归结到程老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上。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单亲的孩子,往往会使人想到“问题儿童”。确实,在离异家庭中,往往单亲的孩子比较多。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并逐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离异的父母应该给孩子更精心的爱。同一的爱俗话说“浇花浇根,教人教心”。孩子虽然享受不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温暖,却知道不在一起生活的妈妈爸爸会用同样的标准来爱她,也就是说在孩子心目中始终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不会因家长之间的矛盾或怨气而不知所以然。没带孩子的一方应主  相似文献   

18.
不变的爱     
[设计理念] 现在,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离异家族成长.过去陈旧的观念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遭受到的心理创伤会大于非离异家庭的孩子,孩子也会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认为父母让自己成为离异的受害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比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离异后的双方如果都能对孩子倾注足够的爱,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离婚只是因为父母之间存在着婚姻上的问题,但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就会让孩子慢慢解开受害者情结,受到的创伤也会减小很多.本剧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小敏正是在跟父亲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父亲的爱,才从原来的怨恨父亲开始慢慢向着理解父亲转化.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近些年来,家庭婚变日渐增多,尤其是年轻夫妇离婚率占比例较大,离异家庭子女比例也在上升。重视离异家庭子女及家长的教育,保征孩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近期,听了组内的一堂语文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全文表达了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之情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将家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