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研究思维特征,并将思维方式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纵向型的思维方式,横向型的思维方式,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立体的思维方式,时空统一的思维方式,超常规思维方式。文章对各类思维方式皆进行了中肯的论析。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了该民族文化传统长期积淀的结果。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翻译活动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论诗话词话的思维方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话词话的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自身的特征和独立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论和古典美学理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思维方式历史演变的角度,论证了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本体论地把握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方式。古代哲学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基础上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其后虽然经过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说、神学本体论和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提问,但仍没有解决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康德哲学在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时形成的二律背反,构成思维方式转变的契机,而开了近代辩证思维方式的先河。到黑格尔终于完成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法,从而展示了哲学思维方式本身,即真理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曾杰 《成才之路》2013,(35):F0002-F0002
第35讲 现代社会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南实践方式决定的。现代社会实践方式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现代实践的科学化、整体化、变动化正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起着巨大影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现代实践对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本要求。现代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虚拟思维方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行为阶段的虚拟思维方式、语言字符号的虚拟思维方式和数字化的虚拟思维方式。数字化的虚拟思维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思维着思维如何思维。虚拟思维方式的确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重要意义,它的形成标志着创新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张涛 《考试周刊》2012,(69):21-22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发展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表达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透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而且能体现出不同的思维特性。思维的方式对语言表达有决定作用.同时.语言表达的形式也能对思维有着逆反作用。本文以理论论述的方式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回顾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其思维方式由革命思维、夸大斗争式民主思维、运动动员式思维,逐渐转向了建设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转向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展开,更主要的是对党的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一种高度自觉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临床辨证中包含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模糊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恩维方式.但是,西医临床中也包含了这些思维方式,而中医临床无疑有其特色所在.因此,要真正把握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特色,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进行探讨.可以认为,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特色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维和象数思维上.  相似文献   

10.
略谈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语文了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关系,论述了思维方式变革的历程,进而讨论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劳动的积累和积累的劳动,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们开创新的历史的既得力量。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社会个体的价值寓于个体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历史的实现方式在于人们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融入创造历史的群众运动中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是人类历史走向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与发展的社会基因。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创造积淀成历史的现实与现实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造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3.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对话与理解,以实现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与外化,从而不断实现境界提升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平等性、情感性、理解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理调适功能、潜力开发功能和人格塑造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承发展功能、疏导协调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明与化都是奠基于、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明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生动体现。化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它表征在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创造着化,化也塑造着人。明与化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化与明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内在联系的范畴。明与化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低估的;在理论、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明与化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顾强  闫哲 《天中学刊》2014,(2):28-3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货币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社会发展进程,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的现实性问题;在其异化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本质的缺失,人沦为手段、工具,人应消除异化,坚持主体性,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马克思与康德两人的人本思想在对人性的定义、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认识上有着内在的逻辑通融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教职工、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联系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专跨越式大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前提和北景下,只有改革目前科层制度的管理方式,充分塑造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动力和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辩论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展开于主体间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为目的的言语交往行为,辩论或论辩在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立足当前的辩论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对辩论的实质、结构与规则作了初步的分析,既考察了辩论与论证的关系、辩论的形式及其理想化模式,又分析了辩论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真诚、礼貌、可理解和问答对等为主要内容的辩论规则。  相似文献   

18.
领导干部作风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执政党工作的重点。如何抓好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它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改革与创新领导干部的培训、评估、选拔、监督、管理机制,是改变领导干部作风和提高其执政能力的根本,是改善领导干部结构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文化资源是可供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之一。文章在界定"民间信仰"定义的基础上,阐述当前我国民间信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概况,将之概括为祭拜用品的生产与销售、信仰场所的进香与观光、节庆活动的旅游与商贸及神灵故事的影视与演艺四个方面,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的思考: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要坚持传统传承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要坚持以创意做大做长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试析大清律中例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形式和“有例不用律”的明确规定,使得清例的法律地位大大提高、律的法律地位大为降低。律例合编一度协调了律例矛盾,例对于律的补充、修改、废止作用也曾适应了统治的需要。但是,由于例多为一人一事而设,为贪官污吏徇私枉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导致吏治腐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