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是应用“Δs=a T2 ”公式 ,借助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 .但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物体自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 ,在第一个 T、第二个 T、第三个 T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 1 cm、2 cm、3cm…… ,问这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一 根据公式“Δs=a T2 ”,由于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内 ,位移之差都相等 ,即Δs1=Δs2 =Δs3=…… ,因此 ,可以判断这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二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s ∶s ∶s ∶…… =1∶ 3∶ 5……来分析 ,由于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  相似文献   

2.
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难点是: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本节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  相似文献   

3.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重要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s=aT2=恒量.(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t=vt/2.(3)某段位移中点瞬间的速度等于初速度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物体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3s内的位移为x1,最后3s内的位移为x2,已知x1∶x2=3∶7,x2-x1=6m,求斜面的总长?上课时我是这样分析的:物体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x1∶x2=3∶7,x2-x1=6m,解得x1=4.5m,x2=10.5m  相似文献   

5.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子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如图1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记数点,s_1、s_2、s_3、……为相邻两记数点间的距离,若△s=s_2-s_1=s_3-s_2=……=c(恒量),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  相似文献   

6.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子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如图1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_1、S_2、S_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_2-s_1=………=C(常数),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课我们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关键的学习内容,这节知识内容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判断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有着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应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这个问题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直线运动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常数.如设任意相等时间为丁,任意相等时间位移为如,位移之差为s,加速度为△a,则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常常会用逐差法计算纸带的加速度.如图1所示,纸带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选取的一段,A、B……G是一条纸带上连续清晰的7个点,时间间隔为T。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  相似文献   

10.
以加速度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通过的位移差△s满足:△s=αT^2.该公式常用于高中物理实验中分析打点的纸带,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张广 《物理教师》2001,(11):14-15
某一高考物理复习资料中有这样一道选择型题目 ① ,解答并非很难 ,但题中隐含着重要的物理规律 .解后反思 ,发人深省 .〔题目〕 对于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以下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一定为一常数 .B .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一定是最初的那个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两倍 .C .该物体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改变量相等 .D .该物体运动过程中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大小之比一定是奇数比 .原题给出的正确答案为A、C、D .A、C选项正确 ,毫无疑问 ,但选…  相似文献   

12.
王伟 《物理教师》2001,22(6):36-36
高一新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这样写道 :“图 2 -2 5(即本文图 1 )是自由落体 (小球 )的频闪照相的照片 ,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 ,在相等的时间间隔里 ,小球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 ,表明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即小球是在做加速运动 .”“伽利略仔细研究过物体下落的运动以后指出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本人认为 :教材在处理上 ,应采用时间间隔并给出具体的数值为好 ,而不宜如上笼统地说“相隔同样的时间” .图 1实际上 ,从图 1中不难求出连续相等时间段上…  相似文献   

13.
在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常把公式△s=aT~2误解为是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充要条件,其实不然,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分别为υ_0,υ_1,υ_2,υ_3、υ_4,则联立解得:s_2-s_1=aT~2 同理,s_3-s_2=aT~2,s_4-s_3=aT~2 故△s=s_2-s_1=s_3-s_2=s_4-s_3=……=aT~2 即只要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上述推导仅说明了其必要性,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14.
读了贵刊 2 0 0 2年第 6期刊登的“对‘Δs=a T2 ’公式应用的讨论”一文后 ,笔者认为文中对“Δs=a T2 ”的理解与应用有不妥之处 ,现讨论如下 .原文 “一个物体自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 ,在第一个 T、第二个 T、第三个 T……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分别是 1 cm、2 cm、3cm…… ,问这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一 根据公式“Δs=a T2 ”,由于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内 ,位移之差都相等 ,即Δs1=Δs2 =Δs3 =…… ,因此 ,可以判断这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二 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s ∶s ∶s ∶…… =1∶ 3∶ 5………  相似文献   

15.
<正>一、平拋运动的基本规律1.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拋物线。2.基本规律以拋出点为原点,水平方向(初速度v_0方向)为x轴,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v_0,位移x=v_0t。(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相似文献   

16.
雷志锋  余扬彪 《物理教师》2005,26(4):48-48,51
在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两个教学的重点,即怎样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如何测量出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这两个难点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是通过讲述一笔带过的,其中,第一个知识点有部分教师是通过铁球落桶听声音间隔是否均匀的实验来验证的,但该实验因为需要学生用耳朵听,  相似文献   

17.
对人教版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利用Excel软件处理纸带数据,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和速度位移关系,拓宽小车运动实验的教学功能,深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运动学习题的灵活性较强,同学们不易掌握,因此本文针对运动学习题提出10种常用巧解方法.1巧用纸带法例1 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最初2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分别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实验。实验原理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a),它在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是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20.
张西星  王玉景 《物理教师》2003,24(10):29-31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对纸带打出点的分析,计算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这已成为考试的热点之一. 根据实验数据求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依据是:以加速度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sn,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