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清代的西口,目前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先后指杀虎口(今山西朔州右玉县)和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但对于走西口却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走西口是指长城以内的山西、陕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内地人民通过西口进入内蒙古草原地区垦荒、经商的活动;另一种认为是内地人民经过西口到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西部谋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走西口主要涉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即当时的土默特旗(包括今天的呼、包二市、土左、土右两旗、托县等地)、伊克昭盟(辖镜范围大体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全部及巴彦淖尔盟南部县市如临河、五原、磴口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西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走西口”人与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亦是西口地域5000年历史文化的延续。西口文化的内涵西口是一地理方位,明末清初西口指杀虎口,思想家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就曾写诗《自大同至西口二首》。康熙亲征噶尔丹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商贾骈集,西口即指归化城,商号印章皆刻有“西口归化城”。俗语:“东口到西口,喇嘛庙至包头。”指的就是从张家口到归化城,多伦至包头,当时长城以北的四大商业城市。西口通常指的是归化城以西,亦称口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文化是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仅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今鄂尔多斯市原称伊克昭盟,明清时是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驻牧地。清代始有"走西口"汉族迁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设东胜厅,治所寄包头镇。1913年,改置东胜县,历任知事大都侨居包头。1926年,包  相似文献   

4.
在鸦片战争前的1830年,天主教法国圣味增爵会就潜入察哈尔西湾子(今河北省崇礼县)设立了教堂,并开始向内蒙古各地扩展势力。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法国忙于在京、津、直隶地区的活动“,蒙古教区”的传教权为比利时神甫所争得,遂于1862年成立了旨在到“蒙古教区”传教的“圣母圣心会”。1865年底“,圣毋圣心会”的首批来华教士一行五人来到西湾子,接替了法国圣味增爵会的教务。1874年“,圣母圣心会”的两名神甫第一次来到鄂尔多斯地区传教,并确定在鄂托克旗南境的城川(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乡)设立教堂。1882年,经清政府同意,正式在城…  相似文献   

5.
"西口文化"是中国地方学宝库中的亮点之一,主要是指在明清时期,中原内地战乱和饥荒时有发生,由于地缘环境相连之便,晋、陕、冀的饥民和商贩为了求生存、找活路结伴"走西口",向今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内蒙古中西部流亡,在二三百年的人流延续涌动中,由"走西口"引发的草原文化与晋、陕农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作为生发移民文化的一个类型,在鄂尔多斯地区究其渊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曾数次由中原内地向鄂尔多斯边塞大移民,尤其是秦直道的修建,为开发塞北,发展经济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鄂尔多斯而言,"西口文化"是中原移民文化的历史延续,在推动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进一步密切相融,为造就独具魅力的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功不可没而载入了史册。显然,注重对"西口文化"的研究,对于探究鄂尔多斯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内涵,是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课题。近些年来,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对"西口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本刊特设西口文化栏目,借他山之玉,将陆续编发相关研究文章,并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赐稿。  相似文献   

6.
正名为"州城",乍一看是一个州府所在地的名称,实际上确实有关。史料载,1382年,明朝军队在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下攻破大理,东屯驻重兵于洱海以东,宾川当时叫大罗卫,以大罗卫为中心安置了大量汉族移民,有"九官十八营,前后两把锁(所),铁打一座城"之说。后来为了加强管理,1494年明朝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割太和县(今大理市)9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1里,云南县(今祥云县)2里置宾川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歌谣及其历史背景匈奴,也称“胡”,战国时游牧于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是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县)。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机,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南灰楼烦,控制了东至松遼平原,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公元前200年,冒顿又攻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卅万大军迎战,被冒  相似文献   

8.
辽朝上京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广林 《寻根》2001,(5):38-48
辽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辽初的契丹统治者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北缘营建起来的一座盛大都城。它的营建,无论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华国家、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划朝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内蒙古各个地区都在探寻本地区的特色,发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塑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文化建设。根据我对“西口文化”的粗浅认识,对“西口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首先“,西口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我们现在所谈的“西口文化”,是指自清朝以来经康熙年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蒙商贸易和清朝后期数次“开放蒙禁”、鼓励垦植,导致大量内地商人、农民(以山西、陕西地区为主)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通过“走西口”形成草原文化与晋、陕文化的广泛交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西口文化”的地…  相似文献   

10.
李迎年 《寻根》2010,(1):124-127
<正>权威工具书《辞海》"曾"字,有一条解释曰:"古国名。(1)一作缯、鄫。姬姓。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期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2)  相似文献   

11.
漫话二人台     
(一)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的剧种,是我国众多剧种中的小花。大约起源于十九世纪晚期,后来逐渐流行于鄂尔多斯及其周围地区,成了蒙、晋、陕、冀接壤的广大区域的小戏种。因为出场表演的主要是男女两个角色,且女角又多是男扮女装,道具简单,文场多是四胡、扬琴、笛子,后来又增加三弦等,就这种表演形式,人们顺口就叫成二人台,口碑相传,于是就传为二人台了。或许是二人台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大型演出的规模,称不上是梆子戏,所以至今人们只是称它是内蒙古二人台。就我所知,二人台在鄂尔多斯地区是很流行的,尤以《走西口》脍炙人口,打动着无数人的…  相似文献   

12.
吴棠 《大理文化》2004,(2):57-61
下关--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早在汉时就是"西南丝道"(博南古道)途经的咽喉地带;南诏、大理国的雄关要隘.远在公元739年南诏从蒙舍(今巍山)进入洱海地区之前,这里就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部族.现今下关北郊荷花寺、大展屯、上村、磨涧一带都是"河蛮"村落.蒙氏逐走"河蛮"之后,沿西洱河北岸筑了一道土城,作为拱卫南诏首都太和城的南面要塞.这座土城叫龙尾城,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相似文献   

13.
正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新安(徽州)多世家名族,其中就有韩愈后裔。韩愈后裔迁徽州,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据考,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上党有韩愈后人韩炜,"仕至池阳教授"。这个"池阳",是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淳熙年间,韩炜之子韩实,为避战乱,辗转南下,定居今休宁县城内北街。  相似文献   

14.
荣新江 《寻根》2006,(1):4-9
西域地区(这里用狭义,指古代新疆)大概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流行印度传来的佛教,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佛教在西域地区广泛传播。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绿洲王国,如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龟兹(今库车)、焉耆、高昌(今吐鲁番)、楼兰(今若羌),等等,都已变成佛教王国。规模不等的一个个佛教都会,点缀在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东西延伸的丝绸之路上。这里的佛教信众,不时送走一批东去传经的中亚、印度和尚,又迎来一队西来求法的中原僧众。然而,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通道,所以除了佛教之外,发源于波斯(今伊朗)…  相似文献   

15.
汉水入江口方位关涉汉阳、汉口乃至武昌城市的起源、得名及三镇格局的形成等,是武汉历史地理及城市历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武汉史志界对此记述一直含混纷乱,多数存在根本性误解。本文通过系统爬梳史料,正本清源,对当前流行说法进行论难辩驳,认为汉代末年以前,汉水主泓大致在今武汉市阳逻港以西至黄陂区沙芜口(今沙口)、滠口镇之间汇入长江;汉代末年以后汉水主泓道上移,入江口则在汉阳鲁山(今龟山)北麓,两千年来没有发现大的改变。与鲁山城夹汉相对的卻月城在"沔左"即汉水北岸,大致位置在今汉口汉正街大董家巷中段南侧,它是已知武汉三镇最早的古城。  相似文献   

16.
郑金洪 《寻根》2012,(6):134-135
溯源 传说古时有位名人杜康,任宰人,即掌管膳食的官.《说文解字》又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秣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国王,居住今河南西部.杜康是已知中国最早姓杜的人,但其后裔世系缺乏文字记载,无从可考.现代杜姓的起源,有典籍记载的主要有二: 一是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帝舜时,尧的儿子丹朱,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孙在夏、商时任诸侯国君.周成王时,唐国被灭,其封地给成王弟叔虞,原唐国的国君被封于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国君桓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后杜伯受人诬陷被杀,子孙以杜为姓.  相似文献   

17.
(一)西口文化,是一支地域性的文化。西口,系指山西长城诸口,长城里为口里,长城外为口外,西口外即内蒙古。西口以区别北口,北口外是关外,也称关东。山东、河北人走关东称闯关东。山西、陕西人走口外,称走西口。口里是农耕文化,口外是草原文化。今天站在长城关隘,雄关大口之上,依然能看出这两种文化的遗存。西口外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直到明晚期阿拉坦汗与明庭互市和城市开发,逐有口里汉人向口外走来,大批晋陕汉人走西口是在清康熙时。当时地方官员反映山西保德、河曲,陕西神木、府谷、榆林等地“延边州县,土地瘠薄,…  相似文献   

18.
张晓涧  萧立广 《寻根》2010,(1):108-110
<正>在远古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君主(部落联盟长)叫做葛天氏,其生活年代约在有巢氏之后、伏羲氏之前(见《帝王世系》),其活动地区约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相似文献   

19.
徐超 《寻根》2020,(2):84-85
一冼夫人被誉为“岭南圣母”“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这是对其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的最好褒扬。冼夫人文化在岭南盛行,尤以高州地区为重。谈及冼夫人文化,不得不从当地的冼太庙说起。冼太庙位于高州城人民路,潘州公园北面。明初,高州府治南迁茂名城(今高州市区)后,冼太庙也随之南迁,并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于东门外,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先后重修。冼太庙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面阔13.2米.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20,(3)
正何园主人何维键(1835-1908),安徽望江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八年(1882年),任湖北按察使、江汉关监督;光绪九年(1883年),退隐扬州建"寄啸山庄",即今何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率家移居上海,投资大清银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卒于上海。光绪九年,何维键退隐扬州,购买了吴氏"片石山房"建成何园,原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