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诗经》二雅怨刺诗对屈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雅”怨刺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生活的时代相似,其诗歌都有怨刺上政、斥责馋人、生不逢时之感和孤独无援之叹等主题内容的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二雅怨刺诗已经有向浪漫主义进行思维跨越的尝试.浪漫主义在屈原作品中逐渐展开,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式.“二雅”怨刺诗在章法句式和抒情风格方面也向屈原作品过渡,两者具有明显的因革关系.这种因革关系的背后是巨大的思想史变革.  相似文献   

2.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3.
读屈原的作品《涉江》,总能给人以结结实实的震撼。那种对信念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对沉重打击的顽强承受,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深深的忧思和眷顾,这一切自然地突现了诗作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峨冠长铗,忧郁地行吟泽畔。如何把握本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流走,精神底蕴,这是我们在阅读该诗过程中应该侧重的。  相似文献   

4.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须仔细品味。 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  相似文献   

5.
诗与赋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交流互动的局面。李白诗赋兼擅,他的小赋受诗影响,由铺张走向提炼,由体物走向抒情。在诗歌创作方面,汉大赋的“炎汉气象”和“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表现方式,对李诗“壮浪纵恣”的笔势与气魄,有深刻影响;而李诗的奇幻浪漫则滥觞于屈原及其后继的骚体赋。作为“盛唐气象”和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李白突破文体界阈,融合诗赋,推进诗歌发展的创新精神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6.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赋”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屈原、荀况的辞赋,以后一变而为铺采文的汉赋.再变而为抒情写志的魏晋赋,三变而为骈偶华丽的南北朝赋,四变而为韵散协和的唐宋赋。其演变过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潮流密切相连。从体裁、风格来看.骚体赋近于诗;经散体赋转变而为汉大赋.乃近于文;再经魏晋抒情赋转变而为南北朝骈赋,又近于诗;再经唐律赋转变而为宋以后的文赋.则又近于文。但究其实质,仍然非诗非文,只能以“辞赋”称之可耳!  相似文献   

8.
杜浚与屈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浚最尊屈原,认为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缘嗔而作"的优良传统,而屈原之后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也无不是"缘嗔而作"的.屈原自称其诗歌乃"发愤以抒情",即杜浚"缘嗔而作"说的理论根源.在杜浚看来,"风骚"传统的核心是"真",凡是继承和弘扬了"风骚"传统的杰作都是"真诗".他洞察诗坛积弊而忧患诗道遂亡,乃睥睨一世、疾言厉色地诋诃昧者,振臂大倡为诗首要在于"真"的"贵真说".  相似文献   

9.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人公屈原的一次长篇抒情独白——《雷电颂》,以前见于高中语文教材,现被编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本(人教版)。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炽烈的情感,撼天动地,不愧为抒情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借鉴西方的批评概念和思维方式来把握传统屈骚批评的材料,以外化内,寻求中西批评的契合点,此文呈现的地理文化批评视野及其对屈骚美学精神的独特把握,显示了在西方批评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下,对屈骚完整文学价值的重新发掘。  相似文献   

12.
屈原作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的形成与对上古神话与传说的继承及屈原的个性有密切关系,楚国的历史、地理条件及士人文化的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哲学层面上探讨屈原的“周流”观,分析其“周流”的引发特点、目的、方式、来源,并将屈原的“周流”观与庄子的“逍遥游”作了较深入的比较。本文认为屈原的“周流”实是一种精神逍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诗人个性极度的挥拓,其“周流”观也隐含了其内心深处的崇祖意识。屈原之所以能周流与当时周游列国的时代风气,楚地巫风的浸染、个人才气、心理状态以及老子与稷下学派的影响等有关。与庄子的“逍遥游”相比,其是“有为”的逍遥,而非“无为”的解脱,乃是有“是非”的取舍而非无“是非”的“随遇而适”。在周流当中,不是“自我”的泯灭,而是“自我”的凸观:不是“无己”、“坐忘”,溶化于“自然”,而是给“自然”打下“我”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从形式和内核两个方面界定悲剧概念的基本含义,从外在的、外在与内在相结合的以及内在的三个层面对屈赋的悲剧价值进行具体论述.屈赋的悲剧价值在于既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又是性格的悲剧和精神的悲剧.屈赋继承和开拓了《诗经》的悲剧意识;屈赋的悲剧精神对我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湖北荆门挖掘的楚墓墓主的生卒年代、职务均与屈原大致相当 ,墓中竹简为我们研究屈原提供了大而具体的文化环境。楚简中儒家与道家著作里的许多理性观念在屈赋中可以得到印证和进一步的阐释 ,反过来为研究屈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20.
先楚祖宗谱系记载许多楚族神话 ,屈原的文学作品 ,对先楚祖宗谱系神话这份文化遗产有许多遗失和疏离。屈原作品的太阳树神话 ,涉及到东方和西北 ,而没有提到若水的太阳树 ;作品中的时间神取自东夷族 ,而不是来自先楚谱系 ;共工早期是平治水土的英雄 ,但这段历史没有进入屈原的视域。本文注重文字的训诂考证 ,对神话传说的许多疑难问题通过字义考证给出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