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歌唱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这个故事让我久久回味,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几名小学生爬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地上很脏,几个人都是满身的灰。教师见了很生气,走过去沉着脸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哩。”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子不服,他嘟嘟囔囔地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老师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不蹲下来,怎么可能了解学生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4.
在“蜜蜂”一节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除了对教材上的知识感兴趣外 ,还经常提出一些有关蜜蜂的有趣问题 ,如蜜蜂把蜂蜜酿造在蜂房里 ,那如何从蜂房里取蜜呢 ?怎样得到蜂王浆 ?怎样把蜜蜂足上的花粉取下来呢 ?笔者的邻居正好是海门市的三大养蜂专业户之一 ,所以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比较了解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社会昆虫 ,一个蜂群通常由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  相似文献   

5.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办公室有个语文老师的办公桌抽屉总是锁着。在当时那种清贫的环境中,我实在猜不透他的抽屉里锁着什么宝贝。后来某次闲聊的时候他自己道出了谜底:“抽屉里是教学参考书,不锁起来,学生拿去了,我还讲什么啊?”原来如此!教师和学生上课都拿着教材,老师怎样才能显得比学生高明呢?自然是把教材上没有而教学参考书上...  相似文献   

6.
最近编辑部有两个妹子在遭遇花粉们的疯狂吐槽之后(花粉:为什么我们寄出去的信总是没有回音呢?你们知不知道这一封封信里都饱含着我们的深情啊?!),决心要一雪前耻,于是连午休的时候都在埋头给花粉们回信。事实证明,编辑们都需要回去练字帖,信写得"笔走龙蛇"。(小狮:你们要实事求是,这分明就是惨不忍睹……)想要收到编辑们的手(gui)写(hua)信(fu)吗?那就赶快寄调查表到编辑部吧!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悬念”“设疑”手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讲读课文前巧设导语,质疑激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齐威王的三匹马分别比田忌的好,为什么比赛的结果却是齐威王的马总体上比田忌的马慢?”学生顿时愣住了,眼睛直盯着我,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抓住这样的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果然特别专注。  相似文献   

8.
蔡小蓉 《四川教育》2002,(10):28-28
一、导入师:(边叙述边画简笔画)一轮红日挂在天空,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板书:影)。谁能看着图,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影”字呢?师:(用红笔勾画“影”中的“彡”)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多像这地上的影子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影子。齐读课题。二、教学新课(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划下来,并读一读这些生字。2.师:这篇课文有11个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醒一下吗?生:“影”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还是后鼻韵。生:“常…  相似文献   

9.
我曾经听过这样两个故事:故事一: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灰尘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答道。“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呢?”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的发落。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执教的内容是散文《生命》,这篇课文叙述的是一个人在深山里砍伐坐下来休息时,一只蜜蜂飞过来围着他飞行,第一次他生气地赶走了这蜜蜂,第二次他将蜜蜂打在地上,第三次他将蜜蜂踩在沙地里。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时,一学生问道“:文中的蜜蜂可不可以换成苍蝇呢?”教室内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一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坚决反对“:苍蝇是害虫,怎么可以呢?”教师一下子也愣住了,这个学生看到此情景后,好像觉得对不起教师,难过得低下了头。但教师面对这一发现,没有草率从事,他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我习惯性地进入下一环节,留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在‘法庭上’这一段中两次提到惊堂木,可第二次为什么称惊堂木为‘那块木板’呢?”当时,我的心头猛地一惊,呀!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怎么理解?我先赞扬学生学课文认真,  相似文献   

12.
在复习备考中,做练习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时代,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网络中的各种试题应有尽有,随君挑选。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不能“捡到篮里的就是菜”。如果总是老师负责出题、改题,学生只能被动做题、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不胜其烦,常常是“时间花了不少,能力没长多少”。我们何妨让学生自己命题?  相似文献   

13.
由“教育是慢的艺术”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应该追寻这样“慢”的艺术呢?数年后.当我们的学生回想起小学课文时,多少学生的头脑早已是空白一片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相似文献   

14.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培根曾经做了一次名为“蚂蚁、蜘蛛和蜜蜂”的演讲。在讲演开始,他风趣地问大家:“你们都见过蚂蚁、蜘蛛和蜜蜂吗?”大厅里立刻发出了一阵哄笑。“蚂蚁、蜘蛛和蜜蜂,这些大家都知道,可是你们谁能够说出它们在方法论上各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呢?”全场立刻安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经常有学生问:“我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考试中的阅读老考不好?”也有学生问:“我每篇课文都很认真地读了,为什么阅读成绩上不去呢?”是的,为什么认真读了,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相似文献   

16.
林莉 《教育文汇》2014,(10):34-34
上课铃响了,一位语文教师走上讲台板书课文题目后,提示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几页,接着叫学生读课文,或辨认难写难解的字词等。这是一些常态课或公开课教学中常见的情景。“开场戏”这样唱未尝不可,但节节课都是这样,不是太刻板了吗?为什么只是简单地板书课题就进入新课呢?为何不抓住课题做点文章,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风》一课时,几位学生同时质疑道:“老师,狂风真的怕日落吗?为什么?”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原来,课文在进述人们厌恶狂风,希望它止息时这样写到:“狂风怕日落。大家却都望着那不像样子的太阳及早落下去。傍晚,果然静寂下来。大树的枝条又都直起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有所困惑: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课花了极大精力去强调课文主旨,课上得热热闹闹,好像什么都被学生“感悟”到了,但过不了多少时日,这篇课文就被学生忘得一干二净;可是,老一辈的先生对他们几十年前诵读的经典诗文,却能一字不误地流畅背诵,且运用自如昵?我们语文教学的所谓“现代理念”到底有多少“理”?所谓“传统教学”就一点不值得“念”想了吗?  相似文献   

20.
<正>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幽默风趣是这个单元的主题词,感受语言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手指》一文时,面对课题,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丰子恺先生为什么要写手指呢?生活中片刻不离身,这手指究竟有什么可写的呢?所有人都司空见惯的手指,能让人有所收获吗?这或许就是风趣幽默表达的魅力。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