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左传》有目的有意识地引用了相当数量的谣谚。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作的民间意识;提示我们在以诗证史的同时,可以通过谣谚证史;对后世乐府运动的兴起、新的韵体的出现、“真诗在民间”理论的提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此举还大大地丰富了《左传》的内涵.提升了其作为正统史书的价值,对历代史书的体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要阅读赏析古诗词,就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诗词常识,能够分辨诗体,运用规则一、识别古体、今体。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等。唐朝时将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今体(近体)诗,把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用此说,把唐以前的《诗经》、乐府诗、文人诗以及唐朝和后代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类,基本特点是长短不拘,字数不限,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比较自由。押韵可用本韵,也可用邻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可以重复押韵,也可中途换韵。…  相似文献   

3.
<正>湛蓝天空,舒闲游鱼,荡漾碧溪;鸟语嘤嘤,悠然自乐,和谐有韵。忽闻一声曰:“此乃国之乐也!”复其声,亦云:“国之兴也!”于吾而言,此属美妙之声矣!(首段由自然界和谐之声联系到国之兴盛之势,句式整齐,文白夹杂,情理兼具,点明中心,立意深远。)  相似文献   

4.
语言在歌曲演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应做到准确性、歌唱性和传神性。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可达到字音的准确性;对韵腹技术的艺术处理可达到歌唱性;掌握作品的横、竖可达到歌唱语言的传神性,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湖南洞口县炭山一带,是官话、湘语和赣语交汇之处,其语音系统颇具特色。通过描写该方言的声、韵、调并与北京音系和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可展示其面貌。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中,兰州人要突破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应该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入手,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掌握规律,读准声母;二、偏旁类推,分辨韵尾;三、正确区分阳平与上声。  相似文献   

7.
“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8.
时政谣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形式,将公众的眼见心得发露于声,具有信息传递、褒贬美刺、舆论监督等重要功能。《宋诗纪事》所载宋代时政谣谚56首,就是反映宋代政治变迁、展现政治风貌的一道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9.
戎昱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昱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的用韵可分为22个韵部,很规则。古体诗的用韵可分为30个韵部,既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用韵较宽,且有出韵现象。  相似文献   

10.
古本纽和古本韵是黄侃古音学的基石,本文正面阐述黄侃以代表字的切止字推求古本纽,从黄侃所举本声本韵,本声变韵,变声变韵三类代表字概括出推理逻辑式,即从个别到一般,进而在一般意义的逻辑法式上看出黄侃在“求解古本纽”本题时并没有涉及古本韵问题,只是代表字的选择和分类才把韵部作为参照,而这是找代表字,不是找古本纽。从大量的审音表目材料看,也可说黄侃古本纽从中古声类音系统纳内部审得,更能表明求古本纽与古本的韵无关。黄侃把中古开口一等,四等韵作为上古本韵的选择对象,按此标准在黄侃求证本韵时列出的作业表:钱玄同《韵摄表》上作业,准确率分别达97.1%和91.1%,求古本韵与古本纽无关。以一等韵和四等韵为上古本韵,合乎现代音系学原理,黄侃还中经钱玄同受到高本汉的间接影响,黄侃并没有用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一种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式。以声传情是其重要的表达手段。词利用平仄的变幻,长短句式的选用。韵式及韵部的区别性特征,寄托了词人们不同的情愫。通过音律刻画和营造的意境,丰富多变,极具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是词人审美感兴碰撞的产物。词体的不断丰富,从一个侧面看就是音律、句式不断为创造意境而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拟声词在英汉语中既是重要的构词方法,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段,但在不同的语境下仍存在差异。从语言结构上看,汉语比英语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拟声词更多,而且构建起了集声、韵、调于一体的音韵系统;从修辞功能上看,两者都可渲染气氛,增强韵味及节奏;此外,汉语拟声词还具有双关和增强形象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韵轻声现象,本文指出,在声纽和韵部皆可或同或近或转的前提下,在有实际语言材料证实的基础上,始可判定虚词用法的“声近义通”。  相似文献   

14.
猫形与猫性     
猫形与猫性昔日,在小小老鼠的眼中,猫,形似老虎,样子成严,又有着吃鼠的本性,故成了鼠的克星。哪怕猫很平常的叫一声,老鼠也吓得失魂落魄.可如今,猪多半徒有韵形,变了出性.眼下,老年泛合,税却成了“珍禽异兽”。在老鼠面前,鱼肉不离嘴、又娇生惯养的出,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木拉特 《现代语文》2008,(6):118-119
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保存其部分反切。通过考证,《韵会定正》音系共29声类,其声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二:保留全浊声类,但将大量全浊音字归入了清音;知照组声类合并,禅部分和澄相混,禅部分和船相混的情况与《洪武正韵》相似。  相似文献   

17.
在古诗英译方面,许渊冲、翁显良是两个大家。韵体派代表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立志高远,但容易因韵害意、以形害意;散体派代表翁显良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专注于意象的传达,显得更为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期,言、歌、舞是同出一源的,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汉字它有声、有韵、有调,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吟唱。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声、韵、调的教学训练一般为师生所重视,教学成效也比较显著。然而,学习者在掌握了比较准确的声、韵、调和音节发音后,如何把单个音节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朗读和日常的口语交际的语流中,不出现"字化"现象,使普通话自然标准而流畅并富有美感,却成了多年来普通话口语教学的"瓶颈"。关注语流样态及音节在语流中变化空间的教学与训练,是突破语音教学瓶颈、提升普通话口语美感的可行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纽”是传统音韵学习用的名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音韵学著作、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今人一些论著对它的解释多有出入。“纽”的最初的含义是什么,今人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声纽”说:“汉语声母的别名,也称纽或音纽。最初指韵书每韵中的小韵,一个小韵称一纽。后来等韵兴起,把一个字音分析成声母、韵母两部分,于是声母也就沿用了声纽这一名称”。陈振寰《音韵学》中说:“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