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熙 《考试周刊》2009,(32):34-35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动物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不同文化赋予了动物词汇不同的含义及联想。文章以汉语“四灵”文化为例.对英汉动物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旨在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语义内涵的影响.以提高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颜色对中西方民族来说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其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却不尽相同。本文以"黄色"为例,分析其在不同文化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探究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运用这些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3.
张玉春 《考试周刊》2013,(49):79-79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本文以"黑色"和"BLACK"为例,分析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些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4.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俄汉语中对"огонь/火"观念的对比分析,展现出的不同文化内涵,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民族本身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透过俄汉语中"огонь/火"的不同意义,折射出俄汉语在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6.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腾冲侨村董官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特殊的侨村文化——"孝善文化"。其中所蕴含的"孝"、"善"、"义"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文化为主导的儒学风范,同时又显现了一种渐次升华的文化品格;这既属于以家族文化为背景的、带有人文关怀的村落文化,也彰显了腾冲"侨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的"龙"各自拥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崇龙、爱龙、用龙;西方人则畏龙、屠龙、避龙。中西方"龙"的不同文化内涵、对保护的不同态度还折身出两者在生态观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传统汉字教学为随文识字,以记住字音、字形为主。但汉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以介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将以"術"字为例,揭示其发展演变过程,谈谈汉字本义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对汉字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动物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是人类的伙伴,从它们身上更能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不同民族往往赋予动物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动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隐喻义。文章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比俄汉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羊"的异同,试图解释不同语言在隐喻映射下蕴含的文化差异,从而凸显隐喻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0,12(2):60-62,67
花类词语在人类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根据花的种类、生物特征、形态、色彩、气味等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由于开花植物的生长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同,栽培种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的形状、颜色、香味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花的认识不尽相同,对"花"类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汉英"花"类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反映出"花"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映射出汉英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吃"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超出了它仅仅维持生存的含义。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汉语"吃"和英语"eat"衍生出了很多其它的含义。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认知方式,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汉语"吃"和英语"eat"的隐喻对比分析,可以试图探究两种语言在"吃"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5.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揭露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至上的思想所导致的土地和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及其恶果,警醒人类不要在利益的驱动下滥用土地、破坏资源,否则将遭受灭顶之灾,该小说是较早揭示土地和生态伦理的小说之一。本文运用生态伦理思想解析作品中反映的以土地和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的"背景化"和"工具化"现象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揭示斯坦贝克的生态观和生态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核心,儒家提倡"中庸"思想,道家主张"守中"思想,两者虽有不同内涵,但都主张"中道"思想,反对思想行为过于偏激,走极端。"以中为美"的中道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明进程,已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社会意识,扎根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中。  相似文献   

18.
在大自然界中,动物是人类长期依存的伙伴。人类语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动物词语。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中的动物词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以英汉动物词汇为例,从对应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相同、对应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相异、不同动物词语对应相同的文化内涵义以及对应词汇只在一语中有文化内涵这四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的本质内涵。中国诗学倡导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西方诗学提出的"诗意栖居"和"本真生存",都具有极为深厚的学理内涵。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包含着丰富的生存智慧;它们都承担着"去蔽"与"澄明"的使命,指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唤醒人们关注自身的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研发"两弹一星"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其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众多大事件中得到了持续弘扬。这种精神深刻体现了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